海南周刊|“阅”美图书馆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这一天提醒我们珍视书籍和图书馆在现代社会中的独特地位——不仅是知识的宝库,也是心灵得以栖息的地方。无论是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元素的建筑杰作,还是藏书丰富的文化宝库,那些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最美图书馆”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记忆,成为人们求知与探美的理想殿堂。

建筑之灵蕴

凝固的艺术诗篇

公共图书馆本质上是现代文明的产物,具有公益性、公共性的特征,与旧式封闭的藏书楼有着本质的不同。全国各地的图书馆宛若华夏诗国中的凝固诗篇,通过独特的设计理念将传统与现代元素巧妙融合,不仅保留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色,也体现了现代社会的价值观与创新精神。

资料图: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的书架。

中国国家图书馆从京师图书馆走来,展现了中华传统建筑美学的底蕴。1931年落成的文津街馆(今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设计风格上中西合璧。雕龙丹陛等细节仿照宫殿式建筑,彰显恢弘的民族气派;大门前的汉白玉石狮和华表来自圆明园废墟,赋予建筑厚重的文化韵味。蔡元培先生曾盛赞其采用新式科学方法同时保留了中国古代建筑外观,实现了中西文化的有机结合。新中国成立后的新馆建筑风格凸显了传统向现代的嬗变。屋顶采用四坡顶与盝顶结合的形式,摒弃飞檐翘角,融入秦汉风格的平直方角,既保有古典韵味又不失现代气息。孔雀蓝琉璃瓦、淡灰色瓷质面砖与浅色花岗石基座相得益彰,古铜色铝合金窗与茶色玻璃点缀出清新典雅的书卷气。这一设计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现代科技的开放态度,使国图成为融合古韵今风的艺术杰作。

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在北京城市图书馆的设计建造中也得到了完美体现。被誉为“森林书苑”的北京城市图书馆坐落于通州区,拥有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的“全球最大单体图书阅览室”。“银杏山谷”主题贯穿全馆,144根宛如银杏树干的立柱支撑起巨大的屋顶,配以两座高达三层的“书山”,营造出层峦叠嶂的意境。“山”内设有书库和小型阅览区,功能与形式的结合精妙绝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宁静而充满自然气息的阅读环境。银杏树状立柱采用玻璃纤维增强石膏(GRG)材料制成,具备气候控制、照明优化、雨水处理等多方面功能。这些设计细节不仅提升了建筑的功能性和美观性,更体现了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理念。

一些图书馆通过独特的设计语言,创造出具有视觉冲击力的体验空间。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是热门剧《庆余年》的取景地之一,被誉为“全国颜值最高的图书馆”。2017年国庆节亮相时,其科幻感十足的设计令人惊艳。“城市之眼”是这座图书馆的标志性元素,一个直径达21米的虹膜般球体中庭格外醒目,周围环绕着犹如梯田的书架,契合了“书山有路勤为径”的文化意象。日光在“城市之眼”中流转,移形换影间映射出时空的变化;当夜幕降临,霓虹灯点亮的核心剧院则展现了文化天津的独特气质。

环境之静雅

心灵栖息的知识花园

图书馆之美不仅体现在主体建筑设计上,更在于其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它们往往顺应真山真水,巧妙利用借景手法,将周边元素融入其中,既提升了美学价值,也为读者营造出宁静而美好的阅读环境。

因综艺走红的木兰坊图书馆坐落于河北承德,其外形如同两个蒙古包合在一起,呈双环状,寓意吉祥如意。馆内垂直的线条和书架引导读者视线向上,玻璃穹顶的设计宏伟而优雅,令人产生遐思。主馆旁还有一个小型观星室,外墙由反光金属板建成,既反射出四周的草原美景,又将自身“隐形”于自然之中。这种设计不仅融合了满蒙文化中的围场元素,还吸纳了汉文化的双环万寿亭造型,创造出一个集多种民族文化于一体的独特空间。

资料图:航拍河北承德木兰坊图书馆。

注重地域特色,强调环境特征的设计理念同样体现在一些地方性图书馆中。如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图书馆吸收了江南园林的精致与灵动,同时突出了青瓦白墙斜屋顶的白族建筑特色,形成了园中有院、院中有园的独特风格。庭院花木根据当地气候特点配置,包括山茶、杜鹃、玉兰等常见植物,繁花似锦、四季长春。

滨江滨海环境与图书馆的完美融合在河北秦皇岛三联海边图书馆、安徽铜陵滨江码头图书馆、海南海口云洞图书馆上得到充分体现。秦皇岛三联海边图书馆被誉为“最孤独的图书馆”,它宛如一座知识灯塔,静谧地矗立在辽阔无垠的沙滩上。置身其中,观潮起潮落、赏日出日没,人们在阅读的同时也在观天观海观自在。半拱形的屋顶设计独具匠心,其上分布着多个圆形通风口,可以根据天气变化开启或关闭,让海风自由穿梭,为室内带来清新的空气。铜陵滨江码头图书馆被誉为“最美江上书屋”,它宛如一座漂浮在江畔的知识殿堂:一边是浩瀚的长江,烟波浩渺与天相接;另一边则是无尽的书海,墨香沁鼻,心旷神怡。海口云洞图书馆是海南的旅游地标之一,其悬挑流线型的外观仿佛飘荡在水天之间,与周围的椰风海韵形成了一种和谐的关系。这种设计不仅提升了图书馆的美学价值,更赋予了其独特的场域精神,使每一位读者都能在这里迸发出属于自己的精思妙想。

资料图:河北秦皇岛三联海边图书馆。

馆藏之丰赡

典籍汇聚的岁月长河

图书馆中的每一本书、每一页纸都是文明的切片,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积淀。

中国国家图书馆不仅收藏了远早于手抄本时代的甲骨文龟甲和兽骨,还涵盖了最新的电子书籍,犹如一个巨大的时间胶囊,记录了从古至今语言文字和文化发展的历程。无论是古代的经典著作,还是现代的学术研究,读者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食粮,开启一段穿越时空的知识之旅。

首都图书馆则以丰富的社科文献让人眼前一亮。这里的善本、珍本藏量丰富,不乏海外珍稀版本。馆内珍藏着齐白石、张大千等名家的书画真迹,以及《六经图》《姑孰帖》等罕见碑帖拓片。

上海图书馆是古籍爱好者最爱去的地方之一。馆藏最古老的善本为成书于公元518年的北魏《维摩诘经》,其他如宋刊本《长短经》《集韵》《周髀算经》,元刊本《农桑辑要》《文心雕龙》,明刊本《北西厢记》《三峡通志》等皆属传世孤本,弥足珍贵。上海图书馆还因其丰富的碑帖收藏被誉为“碑帖博物馆”,《化度寺邕禅师塔铭》《郁孤台法帖》等均为仅存之本。此外,该馆家谱、近现代报纸及期刊、盛宣怀档案等史料也非常丰富,为专家学者们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源。

资料图: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图书馆。

一些大学图书馆在特色资源建设方面展现出独特魅力。比如,清华大学图书馆的马克思恩格斯文献、联合国裁军资料、明清地方文书等馆藏已初具规模,有力支撑了相关学科的发展;北京大学图书馆的近5000种方志、2200余种家谱、多个小说戏曲专藏,以及胡适、季羡林、汤一介、俞大维等学者捐献的书籍。无论是研究者还是普通读者,都能从中找到启发与灵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与魅力。

原标题:“阅”美图书馆

责任编辑:王平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文体

娱乐文体活色生鲜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