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范子军
为妻子治病花了多少钱,陈华从来没有计算过。他只记得,他借了哪个亲戚多少钱,哪个朋友多少钱。但是7月19日发生的事,让他记住了那笔用来救命的数字:本金1.6万元。那是他在去年9月到10月期间,拿去给妻子和儿媳妇救命的钱。(8月17日南国都市报)
为救病妻,举债十万,走投无路之下,最后想到了透支信用卡,结果救命不成,自己还面临着被公诉追究法律责任的结局,海口政府工作人员陈华的际遇令人同情、唏嘘,也留给社会很多思考。
毫无疑问,陈华“透支救妻”,首先折射出法律意识的缺失。恶意透支信用卡,是一种危害金融秩序的犯罪行为,尽管陈华自称并非“故意”,其救妻初衷也情有可原,算不上“恶意”,但相对于银行和法定的情形来看,显然涉嫌信用卡诈骗犯罪。作为政府工作人员,陈华这点法律知识和意识无疑是应该有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我国最基本的司法原则,再苦再难都不能成为违法犯罪的理由,只能通过合法路径寻求救助渠道。
“透支救妻”更直接凸显出社会救助机制的缺失。试想,在当前的社会救助体系下,合法的救助路径足以帮助陈华度过难关,解救妻燃眉之急,他用得着打信用卡的主意吗?近年来,尽管社会保障、救助体系日益健全、完善,但与民众现实需求无疑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倘若陈华妻子办理了大病医保,危难时刻无疑会分解不少经济压力,也不至于逼迫陈华为救妻以身试法了。连镇政府工作人员家属都没办法,不难想象大病医保对于普通群众来说仍是个奢侈品。
因此,陈华的遭遇,社会各界可以伸出援手帮帮他,追究法律责任时,其救妻心切也值得参考,但绝不能因此而免除其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不然,此前有“刻假公章救妻”的,也有贪官出于救病妻而贪污索贿的,岂不都不用担负法律责任了?如此,透支社会的必定还有下一个“陈华”。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南海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