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周刊]从宋代到清朝 回溯海口港千年变迁[图]

  一位七旬老人的海口港口记忆:

  从“个钱渡”到客滚轮

  海口新海港的启用,大大地缓解了海口港和南港的运输压力。海南日报记者陈元才摄

  海口的港

  文\海南日报记者侯赛

  今年是海南解放66周年,也是“十万人才闯海南”的第28个年头。66年来,海口港口的变迁见证了海口城市东拓西进的历史进程,也见证了海口城市的飞速发展。而老人们对港口轮渡的记忆,则让人们更加铭记时代更迭所释放的巨大力量。

  海南解放后,国内局势趋稳,1952年,国家开始分期分批拨款修复和扩建码头,其中在海口修建了海口港秀英码头,1954年4月竣工,同年,海口港秀英码头正式投产。而一度运行了整整30年的海口新港,则是秀英港运力的有效补充。

  然而,进入21世纪,新港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秀英港也将完成其历史使命,海口的港口即将进入“新海港”时代。

  阳光照耀着琼州海峡。在新的一天的晨辉中,新海港的海面上响起轮船的汽笛声,声音浑厚、悠扬、穿透力极强……一艘豪华轮船正沐浴着金色的光辉,缓缓地驶进码头。

  回首解放前的“个钱渡”时代,再看看1980年代曾往返于琼州海峡两岸,那条破烂不堪的登陆艇改装船的老照片,眼前的这一幕,勾起多少历史浮沉,又勾起多少人对逝去岁月的记忆。

  解放前:

  “个钱渡”时代

  2016年5月1日晚。

  海口海甸溪岸边静静地停靠着大大小小的渔船。河的对岸,本地居民热衷的老爸茶馆和都市年轻人喜爱的时尚骑楼咖啡馆正迎送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隔离着城市的喧嚣,人们就这样静静地享受着都市里惬意的慢调生活。

  可谁又知道,在这片城市的角落,曾是“帆樯林立”的热闹港口,而随着城市的发展,渐渐消失变迁,留下来的只是老人们星星点点的记忆。

  出生于1942年,今年已经74岁的海口市中共党史协会副会长钱汉堂,3岁时便跟随父母从文昌到海口定居,他用自己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轮渡记忆,为记者还原了一幅幅珍贵而深刻的海口港口变迁画面。而钱汉堂最初的港口记忆,就停留着如今这条温柔的海甸溪中。

   “一说起海口港,如今不少海口人自然而然会想起现在的秀英港及新港,但从清代初期到解放初,许多华侨出国及回乡踏上的海口港并不在此,而是在长堤路、得 胜沙附近的海甸溪一带。”钱汉堂告诉记者,当时新加坡的亲人回到海口时,船不能靠港,要由大船换成小船,摇摇晃晃摇了好久才到海口港,一上岸就看到满眼的 骑楼,而下船的地方就是如今钟楼一带。

  “当时,人们要渡过海甸溪,只能乘坐摇桨的木船,渡一次要花费一个铜板,所以大家都管这里叫‘个钱渡’。”钱汉堂忆起童年时代跟在大人屁股后面争先登船的画面,难掩那满心的快乐甜蜜。

  “个钱渡”的年代直到海南建省,人民桥、和平桥与新埠桥相继修建起来以后,才慢慢消失在海口人的渡船记忆中。

  1950-1970年代:

  抹不去的轮渡记忆

  随着解放后,国内局势的稳定,1952年,国家开始分期分批拨款修复和扩建码头,其中在海口修建了海口港秀英码头,其主要工程包括:栈桥码头、东防波堤和重力码头。1954年4月竣工,同年,海口港秀英码头正式投产。

   而伴随着海口秀英码头的建成投产,钱汉堂也成长为一名十几岁的少年,1954年,他正式参加工作,成为广东琼剧院的一名演员,随后,他经常跟随大部队到 广州、北京、上海表演。当时离开海南岛去往大陆的唯一途径就是坐船,先乘坐24小时的船到达广州,然后再从广州坐火车北上。对他来说,港口和轮渡是年少时 光中抹不去的一段记忆。

  “当时坐的船都是英国制造,船名有‘丁香号’、‘玫瑰号’、‘牡丹号’等,但是到了文革时期,都改成了‘红卫1号’、‘红卫2号’、‘红卫3号’……”钱汉堂回忆道,因这些船都是内河船,船体吃水不深,所以只能载客,不能载货。

  “70年代之前,所有海口到广州的船次都是晚上8点以后发船。”钱汉堂回忆说,晚上发船的主要原因就是怕有人在香港澳门附近海域跳海潜渡。每到深夜,船快要到达香港海域时,船员们就会用坚实的帆布和铁丝把整个船体全部遮蔽起来,以防有人偷看到香港那边的景象。

   “可就算是这样严密的防备,还是不断有人跳船潜渡成功。”钱汉堂回忆中有一段永远不可磨灭的渡船经历。在一次渡船的深夜,有人突然喊“有人跳船了—— ”,当时很多乘客都纷纷跑到甲板上张望,而自知“出身不好”的钱汉堂则不敢出去“凑热闹”。他躲在船舱中,紧闭着双眼,听着外面船警的呼喊和乘客们骚动的 声音,心情无比紧张,他躺在自己的床位上不敢动弹,生怕别人怀疑自己有偷渡香港的想法。

  1970年代以后:

  时代裹挟下的港口变迁

  如果说秀英港承载了钱汉堂16年的从艺生涯,那么海口新港则写满了他13年的从商记忆。1973年,广东省投资在海口门(原海口内港入海处)兴建海口内港。1976年3月竣工,同年8月,海口内港正式更名为海口新港。此后,海口新港则成为旅客进出海南岛的主要港口。

   而从1970年开始,钱汉堂被下放到海口糖奶厂工作,成为一名供销员,因经常要从海口新港坐船去海安和湛江要货,海口新港成为他再熟悉不过的地方。“当 时新港的船吨位很小,一些老船还是登陆艇改装的,一遇到风浪就颠簸特别厉害,船头都不敢站人”钱汉堂回忆道,当时由于通讯不发达,只能发电报来告诉亲人行 程,因此每次船快到岸的时候,大家都会出来紧张地张望,看到自己的亲人,则会使劲挥手并兴奋地喊道“到了到了——”。

  海口新港的辉煌持 续了整整30年时间,后来,随着海口城市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大货车中心城区限行政策的实施,对新港码头的作业产生了巨大影响,新港加快了对客滚船调整的速 度。从2005年起,海南省开始推进海口秀英港、新港和马村港“三港合一”,新港从此陆续将客运业务进行转移。 2008年,新港港区的化肥、粮食、饮料等货物装卸转移到秀英港,而从新港发班的海口至北海的客滚船航班也转到秀英港发班。 2011年6月15日,海口新港码头营运的“海口—海安”客轮航线也转移至秀英港区营运。这意味着海口新港正式告别客运历史,结束了它的港口使命。

  不仅是新港,秀英港也正在逐渐搬迁出市区,预计2017年新海港将完全取代秀英港。

首页  上一页  [1]  [2]  [3] 
责任编辑:郭祖莹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社会

社会民生包罗万象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