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增仪文集》公益发售
大海放歌 为爱存照
2000年,首届横渡琼州海峡大奖赛成功举办,庆功会上邢增仪(右二)和运动员合影。海南日报记者陈元才翻拍
文集发行现场。邢增仪提供
《邢增仪文集》书影。陈蔚林 摄
1989年,邢增仪在三亚亚龙湾。陈元才翻拍
文\海南日报记者 陈蔚林 实习生 彭时君
编者按
8月22日,由海南省作协、海南出版社主办,海南爱乐女子合唱团承办的《邢增仪文集》发行暨乡村童声音乐支教捐赠活动在海口举行。
该文集收录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海南爱乐女子合唱团团长邢增仪创作的《过海的女人》《听海·寻觅》《此岸·彼岸》《海语》《行走1》《行走2》等6部经典作品,具有一定的阅读和收藏价值。
是“闯海潮”的激荡,更是“游子心”的觉醒——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的消息如惊天响雷,吸聚了“十万人才”带着梦想与激情向祖国的最南端进发。
彼时,正在重庆建筑工程学院从事高教研究工作的邢增仪,也毅然决定带着20余位设计规划专业教师返乡创业。
时隔30年,归乡的那一幕还这样清晰——满载希望的船只在浪尖沉浮,同行的友人都在船上吐得天昏地暗,唯有她久久伫立船头,凝望故乡海南的方向,在心里呼唤着:“大海,我来了!父亲,我替您回海南来了!”
从那一刻起,“爱”与“海南”这两个关键词,深深地融入了邢增仪的血脉,成为了她笔下永远飞扬的旋律。
以文字存照流金岁月
邢增仪祖籍海南文昌,黄埔军校出身的父亲是马来西亚归侨,基于种种复杂的原因,直到1987年去世,她的父亲也没能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
1988年,带着父亲的遗愿回到海南后,邢增仪便牢牢地守着这片土地——从牙龙湾(今亚龙湾)规划项目,到响应政府号召盘活“烂尾楼”;从创办海南爱乐女子合唱团,到设立海南热岛体育文化公司,倾其所有成功举办三届横渡琼州海峡大奖赛……可以说,邢增仪的这30年充满了传奇色彩。
岁月从不能回头。幸运的是,“阅读和写作”从来之于邢增仪便是“呼吸和吃饭”,于是,这些流金的日子得以以文字的形式留了下来,用一个“闯海”女性的独特视角为我们展示,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年来,这座岛屿上发生的故事。
据邢增仪介绍,此次出版发行的《邢增仪文集》,收录了她30年间创作的小说集《过海的女人》、纪实文学集《听海·寻觅》、散文及随笔集《海语》、报告文学集《此岸·彼岸》以及综合文集《行走1》《行走2》等6部主要作品。为了让文集更具可读性、收藏性,她用3个多月的时间将这190万字“看了无数遍”,作了细致的整理、修改和完善。
有读者在系统看完整套文集后这样评价:翻开《过海的女人》,汹涌的“闯海潮”扑面而来;捧读《此岸·彼岸》,横渡琼州海峡大奖赛举办过程中的艰难险阻历历在目;品味《听海·寻觅》,光怪陆离的故事跃然纸上;倾听《海语》,人世的感悟、生存的智慧娓娓道来;跟随《行走1》《行走2》,海南爱乐女子合唱团在世界各地留下的足迹将被一一拾起……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高洪波也曾在信中这样赞赏邢增仪的文字:“这里面有人生阅历的珍珠,有苦难磨砺的思想锋芒,更主要是有打动人的一种内在质朴、诚挚和活力。这正是当前文坛缺乏的,为此我谢谢您。”
以文字撑起无声大爱
文集中的一篇散文——《爱心与激情》令人印象深刻。文中,邢增仪这样写道:“人不能没有爱,就像鸟不能没有翅膀,航行不能没有方向盘一样,人的所有行为都是为‘爱’而驱使的。”
作家晓剑读懂了她:“她似乎是为爱而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因为爱她感到生活中充满着阳光。”
如晓剑所言,《邢增仪文集》的出版正是邢增仪爱海南的另一种表达——这套书的销售所得,将全部用于推动“大海放歌”音乐教育项目落地实施,让更多海南乡村儿童实现音乐梦想。
原来,自2013年起,海南爱乐女子合唱团就一直致力于乡村儿童音乐支教工作,迄今已召集志愿者近万人次,下乡支教3000余次,在海南多个市县组织成立了19个乡村、渔村童声合唱团。许多乡村孩子经过合唱培训,增强了自信,培养了爱好,开拓了视野,甚至以此为特长考上了心仪的中学,长期与支教教师保持密切联系,形成了母子般深厚的感情。
邢增仪表示,这文集将集结成册进行公益签售。
德不孤,必有邻。
邢增仪告诉记者,文集要公益发售的消息刚一发布,就得到了国内外爱心人士的热烈响应,一位定居美国的爱心人士当即决定订购100套,还有深圳市慧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爱心企业在订书的同时表示,愿意与海南爱乐女子合唱团合作,将“大海放歌”音乐教育项目长久开办下去。
“我办这次公益售书活动的目的应该说基本达到了。”邢增仪说,当前,文集已经发售1500套,足以确保“大海放歌”音乐教育项目在一定时间内正常开展。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活动,更多人认识到了这一支教项目,认识到了这群爱音乐、有梦想的乡村孩子。她满怀希冀:“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要带着孩子们走上更广阔的童声合唱舞台,让来自海南乡野、海滨的歌声唱响世界。”
责任编辑:许海若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南海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