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人的“回家路”要走几步?看完破防了

春节将至

这个蓝色星球上

一年一度的“人类大迁徙”已上演

背井离乡的人儿

你到家了吗?

海南人的“回家路”

可以有各种方式

正在回家的人

大海就是家的方向‍‍‍‍‍‍‍‍‍‍‍

远在他乡的人

吃一口“海味”解思乡情谊‍‍‍‍‍

已经到家的人

说一句久违的家乡话

让藏着的思念得以释放‍‍‍‍‍

海南岛四面环海

居住在这里的人们

世世代代与海洋打交道

早已将大海视为故乡的一部分

千百年来

海南人向海而生、依海而居

创造了独一无二的家乡

万泉河入海口

蒙钟德 摄

海南人的乡愁

是回到蔚蓝“乡土”

船只在海上航行

图源于三亚市旅游发展局微信公众号

是吃一口特色“海货”

盐焗蟹

封烁 摄

是看一场渔家“歌舞”

儋州水井村调声队在表演‍‍

吴文生 摄

海南与海

我们的故乡

有着怎样的故事?

01

海南人从哪里来

将时间的维度拉长

历史视野中的海南岛

是一个移民岛

来自四面八方的族群

迁徙至海南岛

带来了文明曙光

也促进了文化交融

出海归来的渔船,与水面形成美丽的画卷

王程龙 摄

据学者研究

目前在海南岛上生活的各民族中

最早迁入海南岛的是黎族先民

为利用海洋丰富的资源

他们在海边建起了村落

昌江王下乡洪水村黎族船型屋

陈元才 摄

约从秦汉时期开始

今天被称为临高人的族群

开始从大陆的两广地区迁入海南岛

并在琼岛北部沿海地区居住

宋元之际

迁入海南岛的汉族移民中

来自闽南的族群逐渐占据优势

他们后来形成了讲海南话的

(语言学上称为海南闽语)

海南汉族主体族群

与此同时,讲粤语的人群

开始在儋州一带形成聚落

海南岛多处河口地带出现了

疍家人的身影

陵水新村港连片的疍家渔排

杨威胜 摄

这些族群,除疍家外

都是先在沿海地区建立居民点

然后逐步向海南岛腹地发展

海南环岛旅游公路临高县龙豪村段

陈元才 摄

初迁海南岛的各类族群

通过耕海牧渔获取生活所需

又向市场供应鱼虾、贝壳

珍珠、海盐等海货

渔民将捕捞到的大鱼摆在渔港售卖

蒙钟德 摄

早在宋代

临高新盈一带的村庄

就已从事渔业生产

男人捕捞,管海上的事

女人当家,管陆上的事

陵水新村疍家渔港,新鲜的渔获堆满码头

王程 摄

港口里停靠着大大小小的渔船

渔家汉子忙着搬运渔获

渔家女子在码头上售卖鱼虾

……

走进海南的渔村

你总能轻易找到海南的“渔”印记

儋州市白马井中心渔港,渔民们在销售海鲜

陈元才 摄

1685年

清廷在广东设立了粤海关

粤海关在海口设税馆,即海口总口

又在海口总口下,环海南岛分设

乐会口(今属琼海)、陵水口、

铺前口、万州口(今属万宁)、

崖州口(今属三亚)、清澜口、

儋州口、沙荖口(今属琼海)、

北黎口9个正税之口

作为对外贸易的“桥头堡”

这些税关所在地后来大都发展成了

海南沿海地区的重要市镇

三亚地区古时以渔盐闻名于世

每年鱼汛时节

来自闽、粤的渔民在这里停留补给

图为如今的三亚港

沙晓峰 摄

背靠蓝色大海

海南的水产资源十分丰富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靠海吃海”

创造出了花样繁多的海味美食

香煎马鲛鱼、蟹粥

清炒沙虫、海鲜面

……

海南人无论走到哪里,身处何方

都对这些来自海洋的味道

念念不忘

02

大海的N种味道

海南人的家乡味

就藏在那片海里

这片土地上

人们耕海牧渔

渔民和他们的渔获

王程龙 摄

渔民在装运海鱼

蒙钟德 摄

渔民驾驶牛车在海边运输渔获

杨威胜 摄

村民在晒盐槽上刮盐

羚羊 摄

一名赶海的妇女满载而归

陈元才 摄

创造美食

说到“年菜”

海南岛东部沿海地区居民

对马鲛鱼有所偏爱

文昌、琼海、万宁一带

有过年送马鲛鱼的习俗

图为香煎马鲛鱼

袁琛 摄

渔民们在海上作业十分繁忙

加之烹饪条件有限

制作方法十分简单

一群人围着一口烧沸水的锅

把鲜活的鱼虾扔进去

煮熟了就捞出来吃

没什么调料,吃的就是一个新鲜

图为万宁港北对虾

袁琛 摄

海南美食气鼓鱼粥、虾饼等

王程龙 摄

麻鱼网干

张文君 摄

陵水酸粉有沙虫干、鱼饼

小咸鱼、鱿鱼丝等海产品

这些刻在DNA里的“海”滋味

在海南人的生活中

成为一种习惯

一种风俗

一种传承

渔民晾晒红鱼,准备年货

陈元才 摄

古人说近乡情更怯

当你回到家乡

或许也是高楼林立,市井喧嚣

仿佛和别的地方并无区别

但是当路人交谈的声音传入耳朵

熟悉的乡音响起

这时你才会毫无疑问感到

回到了家乡

03

瓦gāng鲁gǒng啊

(海南话:我跟你说)

海南岛有史以来

便是一座开放的岛屿

在黎族先民“捷足先登”后

以汉族为主体的移民不断迁徙上岛

于千百年间形成了

不同体系、各具特色的语言和方言

海南人讲话不可缺少的语气助词

明明都是字,怎么听到语音了

据统计

当前,海南岛上的居民

使用的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

有13种(不包括普通话)

海南方言有

黎语、村话、那月话、海南苗语

临高话、回辉话、海南闽语

儋州话、军话、客家话

迈话、疍家话、付马话

(根据《海南闽语的语音研究》)

其中海南闽语(即“海南话”)

虽然几乎通行全岛

但也在各地衍变出了

不完全相同的腔调

图为海南少数民族姑娘在演唱传统民歌

王程龙 摄

生猛鲜活,别具一格

“海南音”为何如此特别?

除了海南是移民岛的历史原因

海洋为我们提供了

生活的物质基础

也赋予生活诗意和想象力

影响最大的儋州调声

临高哩哩美、疍家咸水歌等

或为渔歌或为船歌

多以自身习俗和海洋生活为题材

疍家人身着传统服饰唱咸水歌

资料图

海南沿海居民

长期在生产生活中与海洋打交道

善于借助歌谣表达对海洋的感情

和对生活的体悟

比如临高哩哩美

“正月过了二月来,双双渔船赶出海,

别港阿哥我不爱,单等情哥归港来”

临高哩哩美演员演出结束后合影

陈元才 摄

如今

有越来越多海南人

跨过琼州海峡

远离家乡,在外拼搏

也把“海南音”带去世界各个角落

但当一声乡音响起时

心已回到故乡

“海南音”让我们不管走多远

都能找到回家的路

乐东莺歌海,渔船归港停泊

孙清 摄

从泛舟渡海

到沿海岸线而居

到发展渔业和对外贸易

再到争创

现代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到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

……

我们的故乡

在不断改变

故乡不只在过去

更是未来

这一路有你,有我

海南岛、海南味、海南音‍

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叫“家乡”

过年啦

海南仔们,欢迎回家!

原标题:海南人的“回家路”要走几步?看完破防了

责任编辑:梁嘉颖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社会

社会民生包罗万象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