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提出,打造低碳绿色生态之城,加快国家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打造清凉城市。不断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打造全龄友好的生活环境。
推窗见绿、出门见景,小而精的“口袋公园”,不仅为城市增加了绿意,也为市民的幸福感加码。通过构建“点—线—面”复合型绿色空间网络,重塑城市微气候格局。记者从市城市管理局获悉,今年海口将新建10个“口袋公园”,为打造清凉城市注入新活力,让“推窗见绿、出门入园”在市民生活中逐步成为现实。
3月14日,在琼山区凤翔路的那梅公园,周边居民在此休闲健身。海口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苏弼坤 摄
“见缝插绿”
实现城市空间高效利用
“以前这里杂草丛生,现在不仅环境面貌大大提升,还成了大家休闲散步的好去处。”3月17日,在龙华区金宇街道坡博路西端的“口袋公园”——绿客厅,绿树成荫、花草繁茂,彩色步道蜿蜒其间,居民萧美静感慨道。
同样,在美兰区海府路附近的“口袋公园”——风铃园,曾经的闲置地如今已大变样。公园内设置了健身器材、休闲座椅等设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居民符史杰说:“自从这里建成公园后,我经常过来散步,环境非常舒适。”
琼山区凤翔路的那梅园也经历了从荒芜到繁花似锦的转变。这里不仅种植了花草树木,还配备了健身器材、健身步道、凉亭座椅等设施,功能齐全。公园内的凉亭复刻了传统的黎族茅草屋,搭配着椰树繁花,极具海南特色。
据市城市管理局统计,截至去年底,我市建成区公园绿地面积2639.31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1平方米。通过“见缝插绿”的方式,我市将城市边角地、闲置地、裸露地等未被充分利用的土地,打造成为174个“口袋公园”,不仅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还为市民游客提供了更多的活动空间,实现了城市空间的高效利用。
探索“公园+”
激发城市发展新动能
海口通过“口袋公园”建设,不仅提升了城市的生态环境,还融入了文化、艺术、科普等元素,成为展示城市文化、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
在龙华区“口袋公园”——清凉园,设置了遮阳连廊、水雾喷淋等降温设施,还在紧挨着的老居民楼外墙刷上卡通墙绘,吸引更多年轻人打卡。龙华区园林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龙华区‘口袋公园’建设更注重内涵,通过融入潮流元素,力争打造网红打卡点。”
琼山区府城街道海瑞故居周边的小游园,经景观绿化提升改造,成为集观赏性、知识性、艺术性于一体的文化空间,也是不少市民游客了解海瑞文化的重要窗口。
秀英区永桂路的“口袋公园”通过增设生态停车位,缓解周边居民停车难题,与自然景观和谐相融。市民赵勇华说:“以前来这里买海鲜停车困难,现在有了生态停车位,方便又舒适。”秀英区园林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秀英区积极探索“公园+停车位”“公园+科普”等融合路径,全面践行“公园+”理念,拓展园林绿化建设内涵与外延。
记者了解到,今年我市计划新建10个“口袋公园”,包括秀英区洛杉矶小游园,龙华区金龙小憩、海风园(燕鸣园),琼山区振发小游园、夏瑶园、惠丰园、椰新园,美兰区民生园、甸昆园,江东新区江东白驹“口袋公园”。这些小公园建成后,将如同城市中的绿色明珠,点缀在街头巷尾,让市民在城市中感受到更多清凉与惬意。
海南今年建设49个“口袋公园” 覆盖16个市县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孙慧 实习生谭惠方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2月23日从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获悉,我省已经启动49个“口袋公园”项目建设,涉及16个市县,总占地面积约17.5万平方米,以满足群众休闲健身需求。
“口袋公园”是指面向公众开放、规模较小、形状多样、具有一定游憩功能的公园绿化活动场地。作为我省2025年10项省级民生实事项目之一,“口袋公园”建设项目备受关注。省住建厅已印发《海南省2025年省级民生实事项目“口袋公园”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口袋公园”的建设原则、具体举措、实施步骤、工作要求等。
“口袋公园”是关系到老百姓居住生活幸福感的民生项目,我省充分重视群众对项目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我省住建部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广泛收集市民对“口袋公园”位置、主题风格、功能设施等方面的期望,充分了解百姓诉求。市县住建、园林等相关部门将深入社区举办交流座谈会,与社区居民面对面交流公园规划设计理念,并安排专业人员现场解答相关问题。在社区公告栏、官方网站、社交媒体等平台公示“口袋公园”初步设计方案,让居民了解规划内容,鼓励群众提出修改建议。
原标题:海口今年将新建10个“口袋公园” 街角增绿意 城市添活力
责任编辑:韦晓凡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南海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