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哪吒2》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实践

■ 文长春 冯淑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传播载体,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哪吒2》便是成功典范。它将东方传统神话故事与当代世界共同价值叙事精致融合,为我们理解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重要论述提供了生动案例与深刻启示。

传承精神标识,传播中华文化。《哪吒2》深度挖掘与重塑了中国传统神话《封神演义》中哪吒这一经典形象,使其成为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标识的重要载体。哪吒身上自强不息、敢于斗争的精神,与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战胜艰难险阻的精神内核高度契合。从五四运动中挺身而出的热血青年,到为建立新中国而不懈奋斗的革命勇士,他们都有着哪吒式的革命精神,这正是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根基,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动力。在艺术呈现上,影片尽显文化的中式魅力。神话场景美轮美奂,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皆透露着东方美学的韵味;战斗场面行云流水,侗族大歌、蒙古呼麦、天津曲艺等非遗元素的巧妙融入,让全球观众充分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契合时代需求,激发情感共鸣。当下,民众对优秀文化作品的渴望愈发强烈,不仅追求视听享受,更希望能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哪吒2》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时代需求,展现出了宏大历史视野与深度社会关怀。家庭代际关系的碰撞与和解,青少年的自我怀疑与认同,草根阶级的奋斗与逆袭,影片均予真切回应,真正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在表达方式上,《哪吒2》大胆革新,为中华文化世界表达探出一条新路。如打破西式“脸谱化”英雄样板,赋予角色更丰富立体的性格层次,使其贴近现实,激发观众情感共鸣;突破传统非黑即白的角色关系模式,深挖复杂人性;不局限于善恶对立的叙事结构,着重描绘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成长,通过仙妖真实面目的反转,引发观众对“正义”“权威”和“人性”的反思。

冲破固有模式,锤炼经典之作。进入新时代,中国文艺工作者已不满足于模仿西方工业化流水线式的动画制作模式,而是选择以“倾其所有”“不留后路”“死磕到底”的工匠精神雕琢文化精品。《哪吒2》中“妖族锁链”的场景制作是一个无比复杂的任务,为了解决锁链质感、数量、穿帮等一系列问题,创作团队耗时一年,对每一根锁链的运动轨迹进行精密计算,先后推翻37个设计方案,进行上千次动态模拟测试。两军交战场景角色数量多达两亿,为了追求真实细腻的画面效果,团队对水滴溅落、火焰燃烧等细节反复研究模拟,花费一年半最终呈现出千军万马的宏大效果。而穿心咒爆发的短短10秒镜头,团队更是打磨了整整一年,用了上千根控制器。极致的匠心追求,让《哪吒2》将中国的动画制作水准推向了国际顶尖水平。

驰骋数字星河,打造视听华章。曾经,电影特效被视为西方专利,如今,中国凭借前沿数字技术掀起一场新质生产力革命,以科技自主创新从“制造大国”迈向“创造大国”。《哪吒2》中,GPU(图形处理器)与AI(人工智能)成为两大隐形主角。影片90%以上的3D动画图形渲染任务由GPU承担,如“哪吒化身火焰巨人”场景,GPU凭借数千核心并行计算,将原本CPU需几小时的渲染缩短至几分钟,算力成本还降低了70%。AI技术同样发挥了关键作用,其动画生成技术通过风格迁移、物理模拟、面部捕捉和动作库匹配极大提升了视觉效果,也革新了影视创作流程和理念。数字技术不仅解决创作难题,也为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新思路。《哪吒2》成功研发的全球首个“动态水墨渲染引擎”,将水墨晕染效果融入3D动画,破解了传统水墨数字化表达难题;粒子特效技术把火焰枪的火焰效果转化为3.2亿个火焰粒子,创造出超越肉眼极限的视觉奇观,构建起国产特效美学特有的语言体系。

从《黑神话·悟空》到李子柒,再到《哪吒2》,中国文化产业强势崛起,背后的流量密码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们手握传统文化的火种,应像《哪吒2》的创作者们一样,以无畏勇气挖掘文化精髓,以深刻叙事弘扬时代价值,以执着匠心雕琢作品品质,以创新科技点亮文化传承之路,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作者文长春系中国软科学学会副会长,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作者冯淑兰系海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海南师范大学分中心特约研究员;本文系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HNSK(YB)23-83)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王平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966123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