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如何更好彰显人的主体性
- 来源:海南日报
- 时间: 2025-04-09 09:08:36
■ 高娟
人工智能自1956年提出至今,逐渐从概念模式走向现实模式,并呈现加速发展之态势。当前,ChatGPT的热度仍在,DeepSeek的影响加速外溢,人工智能的发展令人惊叹,“头雁”效应日益显著。就世界范围看,全面布局新一代人工智能成为主导全球科技竞争的关键战略部署,各国对人工智能的关注、研发热度直线上升。
人工智能以人机共享智慧为标志,以数据为核心要素,利用计算机的深层算法,通过模拟人类大脑的工作原理对数据库展开深度学习,进而进行分析、判断和决策。作为“高智商人类创造物”,人工智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深度融入各行各业,数据作用凸显,类人属性增强,具备了在数据和算法基础上的一定“创造力”,能够进行自我“学习”、与用户进行无障碍式交流、在短时间内完成文本写作和计划编程等。智能时速超越人工速度,数据价值冲击人的价值,人工智能在解放人的体力与脑力劳动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挑战着人类智能,引发了“人工智能是否能够代替人类”等关于人的主体性“危机”的忧思。
过度依赖人工智能可能销蚀人的主体性。人工智能同时具有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两种理性逻辑。工具理性强调经济价值效益,价值理性强调人文向度,价值理性引导工具理性的发展,工具理性助力价值理性的实现。但受资本逻辑的影响,人工智能在相关领域的应用过程中可能存在工具理性化的趋势,过分强调经济价值效益而忽略人文向度。以平台消费领域为例,作为人工智能与消费场景的深度融合,资本逻辑影响下的算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功利性地对用户“投其所好”。用户感兴趣什么,就会看到、刷到与它相关的网页、视频、购买链接,以极为隐秘的形式引导用户“看什么、怎么看,用什么、怎么用,做什么、怎么做”。而一旦用户过度依赖人工智能,缺乏独立思考和自我纠偏的能力,就可能会被其所引导、所左右,使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创造性活动受到影响,从而销蚀人的主体性。纵观人类历史,从原始社会的石器到现代社会的智能化工具,每一次生产工具的伟大革新都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即便如此,真正决定人类社会发展和历史走向的,仍然是工具的使用者——人这一实践主体。因此,人工智能时代人的主体性“危机”的破局,人的主体性的彰显,不能只从人工智能这一工具溯本求源,更要回归人文精神层面,立足人这一实践主体。
弘扬人文精神是实现“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的精神助力。“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对文明的崇尚,是对人和人类精神价值的关切,是人的自我关怀和对人类的终极关怀。人文精神是对真善美的追求,其自带道德操守,是对如何达到内外兼修,合理处理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的思考。人工智能时代,坚守和弘扬人文精神是正确理解与处理人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引导人工智能理性发展、破局人工智能时代人的主体性“危机”,彰显人的主体性的文明范式。
设定人工智能研发和使用的人文圭臬是彰显人的主体性的客观需要。一方面,要严把人工智能的生产关,使其“性本善”。从人工智能研发入手,在开发大模型过程中将人类的道德原则、行为准则、法律规则嵌入人工智能,使其形成“礼义廉耻”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的算法模式和算法公平性评估维度,促进人工智能“善念”的形成。另一方面,要严抓人工智能的管理关,进一步探索“中央政策引导+地方场景创新+企业技术落地”的人工智能发展环境和治理生态,加强国际合作,在人的监督、管理下实现人工智能的“行向善”。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人工智能时代的“科技向善”,助力人的主体性力量的发挥。
提高人的科学文化水平和人文素养是彰显人的主体性的内在要求。著名传播和媒介研究学者亨利·詹金斯指出,“不是技术对人们做了什么,而是人们利用技术做了什么,是人类文化具有决定性力量,而不是技术在决定着世界”。人的科学文化水平决定了人工智能发展的高度、应用的广度和治理的程度。“科技向善”的关键在于科技的研发和应用之人“向善”。提高人的科学文化水平和人文素养才能于人工智能时代更好地发挥人的历史主体作用,彰显人的主体性。
提高人的科学文化水平和人文素养,关键靠教育。要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教育、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在学科设置和知识体系建设上,探索人工智能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学科课程和教育模式;需振兴哲学,打好思想基石;需建设社会化的人文信仰、人文情感、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识体系。在人才培养上,要加大对人工智能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其在人口中所占比例,拓宽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渠道,提升人工智能时代人的主体性作用发挥的“人才高度”。同时,加强对人工智能使用的社会大众的培养,探索“政府引导+媒体宣传+学校教育+社会参与”的多渠道培养和引导模式。提升大众的思想力、创造力,拓宽人工智能时代人的主体性作用发挥的“大众宽度”。
【作者高娟系海南热带海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本文系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思政专项)逆全球化思潮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研究(项目编号:hnsz2023-23)、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思政专项)矩阵式耦合性网格化探索:新时代创新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实践研究——以海南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单位R校为例(项目编号:hnsz2023-24)研究成果】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966123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