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南海时评:乐见乡村旅游热潮涌动
- 来源:南海网
- 时间: 2025-04-22 15:06:14
春潮涌动处,村游正当时。赏花、采茶、上春山、住民宿、看演出……近段时间以来,乡村旅游热闹起来。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今年一季度,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总人次7.07亿,同比增长8.9%;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总收入4120亿元,同比增长5.6%。(4月21日《经济日报》)
春日的田野里,金黄的油菜花随风摇曳,农舍院前晾晒的腊肉飘着香气,村口老槐树下几位老人正编织竹篾灯笼……这样的画面,不再是记忆中的剪影,而成了越来越多人奔赴的“诗与远方”。近年来,各地乡村旅游热持续升温的背后,不仅是消费市场的繁荣,更是一场城市与乡村的双向奔赴。乡村旅游的热潮,既承载着都市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也为乡村振兴打开了新天地。
从“输血”到“造血”,激活乡村内生动力。过去,乡村发展常依赖外部“输血”,而乡村旅游的兴起,让乡土资源真正转化为“造血”能力。安徽歙县瞻淇村传承800年的鱼灯技艺,从村民自娱自乐的民俗变成吸引游客的“金字招牌”;湖南十八洞村的苗绣工坊里,绣娘们飞针走线,绣品通过直播间走向全国;云南阿者科的梯田研学课程,让哈尼族村寨的农耕智慧焕发新生。这些变化也恰恰印证了:乡村振兴让沉睡的文化、生态和人力资本活起来。
业态创新要“接天线”更要“接地气”。乡村旅游热背后,也需警惕“千村一面”。一些古镇盲目复制“小吃街”“手工艺品店”,反而让乡村丢了魂。福建官洋村的土楼民宿中,AR技术还原客家人迁徙史;浙江莫干山的“洋家乐”保留夯土墙的肌理,又融入现代设计美学。这些成功案例证明:创新不是颠覆传统,而是让老树发新芽。让剪纸大娘坐在门槛上教游客剪窗花,请老石匠带孩子打制石磨,把村史馆变成村民口述历史的舞台——唯有如此,乡村才能守住“土味”,长出“新味”。
人才培育需要“引凤还巢”长效机制。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江西婺源的“90后”夫妻用短视频记录晒秋民俗,带火“篁岭模式”;陕西袁家村的“新农人”开发农事体验课,让游客下地插秧、上灶蒸馍。这也证明了:乡村不缺人才,缺的是留住人才的舞台。为此,各地应当多与高校联合开设乡村旅游定制课程,对返乡青年给予创业补贴,同时完善医疗、教育等配套,让年轻人愿意回来、留得下来、干得起来。当人才与乡土双向滋养,乡村振兴才有持久活力。
那么,小乡村如何讲好“大故事”?乡村旅游不仅是国内游客的“乡愁归宿”,更成为世界观察中国的窗口。黄山脚下的卖花渔村,外国游客学着修剪徽派盆景;湘西苗寨里,留学生与村民共跳竹竿舞。要想讲好中国乡村故事,还得要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如,可邀请海外博主驻村体验,用短视频呈现原生态生活;再如,开发双语非遗体验课,让外国游客把中国乡村文化带回家……当小乡村连起大世界,乡村发展便有了更广阔的天地。
未来,也期待更多乡村守住本真、大胆创新,让游客带走的不仅是土特产,还有对这片土地的理解与眷恋。如此,乡村旅游方能从“一时热”变为“长久暖”,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刘纯银)
南海网版权声明:
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
扫码下载南海网客户端
扫码关注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966123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