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海南的身边好人 | 辛礼学:南海博物馆驶向“深蓝”的掌舵人

  • 来源:南海网
  • 时间: 2025-04-25 18:13:52

南海网记者苏桂除

2022年10月23日,在广袤的南海,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正在一片蔚蓝海域中下潜工作,在约1500米的海底深处。忽然,“发现大量陶罐,数以万计”的惊呼声打破寂静,通过“深海勇士”号水声通信系统传向海面的母船——一艘沉睡了500多年的明代沉船,终于被发现。

随后,经过数月的考古调查,这一世界级的重大考古发现——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超10万件瓷器的“海丝遗珍”揭开了它们的神秘面纱……

目睹世界级重大考古发现

“跟着‘深海勇士’号下潜至1500米的海底深处,看到一大片文物躺在海床上的壮观景象,那样震撼的场面仍让我历历在目,印象非常深刻。”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馆长辛礼学回想起当时在海底的所见所闻,仍旧难以掩饰自己的激动与亢奋。那一刻,他感到骄傲和期待,心中也有一股强烈的使命感涌上心头——尽快将这批新发现的深海考古文物带回去向世人展示。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馆长辛礼学。记者 苏桂除 摄

2024年9月27日,在南海西北陆坡的一号、二号沉船遗址发现近两年后,备受瞩目、首批出水的400余件(套)精选文物,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的“深蓝宝藏——南海西北陆坡一二号沉船考古成果特展”中,与观众首次见面,呈现了两艘沉船遗址考古发现、发掘过程、科技应用及成果等内容,令人叹为观止。

他从“黄色文明”馆来到“蓝色文明”馆

“这是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开馆6年多来做出的最为亮眼的成绩,我作为馆负责人一直全程参与。”辛礼学说,南海西北陆坡一二号沉船考古的新发现,也预示着我国深海考古的真正开始。下一阶段的考古工作中,也期待有新的成果出现。

“深蓝宝藏——南海西北陆坡一二号沉船考古成果特展”展出的出水文物。记者 苏桂除 摄

自1993年毕业,开始从事文博工作的辛礼学,2017年,以海南省人才引进来到琼海潭门,任职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负责人。2018年该馆开馆前,他一直专注做好馆内10个展厅的布展、开馆等筹备工作。

“我一直从事博物馆工作,南海博物馆作为一个国字头博物馆,需要付出的努力比以往更多。”辛礼学说,南海博物馆是一个新馆,它与国内其他的博物馆在功能和定位、发展目标上都不一样。

来海南工作之前,辛礼学所在的工作单位,主要是从事淮河流域一带的文博工作,即接触的是“黄色文明”。到了南海博物馆工作后,主要接触的是南海海上丝绸之路方面的探索、考古、研究等工作,即“蓝色文明”,是南海海上丝绸之路方面的探索、考古、研究等工作,即“蓝色文明”。两种“文明”的过渡,需要重新学习、充实的地方很多。

“深蓝宝藏——南海西北陆坡一二号沉船考古成果特展”展出的出水文物。记者 苏桂除 摄

“虽然两种工作环境不同,但工作原理基本相通。”辛礼学带着南海博物馆的工作团队很快进入角色,锚定该馆的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后,在他的带领下,南海博物馆开馆后的第三年已逐渐驶向“深蓝”。

辛礼学说,南海博物馆开馆后,所有工作人员都是新招聘过来的,几个核心成员也是从海南省博物馆过来的,一切从头再来。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记者 苏桂除 摄

南海“遗珍”借助多载体“走出去”

南海博物馆自开馆以来,一直对标国内一流博物馆进行布展,至今已经完成了43个原创展览,深受同行业高度认可及观众的欢迎。

“我们馆走涉海之路、蓝色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发挥馆藏水下文化遗产、南海自然生态等优势。”辛礼学表示,南海博物馆确立了南海人文历史、南海自然生态、海上丝绸之路、水下文化遗产、世界文明等五大展览系列。每个系列在每年都策划不同的展览,走差异化、多元化发展道路。

海南作为我国水下文物第一大省,截至目前,南海已经发现140多处不可移动水下文化遗产,占了全国绝大多数。辛礼学充分利用该馆的客观优势,带领团队实施开展一系列相关活动,加强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间的交流,让南海文化“走出去”。

2019年,南海博物馆在全国推出首家“海上流动博物馆”,开启了博物馆的创新办馆新篇章。该馆将与“南海之梦”号游轮合作,在四天三晚的游轮上开设展览,对展览知识进行科普讲解的同时,推广南海博物馆的文创产品。

“这个海上流动博物馆持续至今,反响非常好。”辛礼学认为,博物馆馆藏“走出去”,进行跨界合作、融合,以进军营、进社会、进学校等方式,起到了提升博物馆馆藏影响力和吸引力的作用。

2024年,“深蓝宝藏——南海西北陆坡一二号沉船考古成果特展”浓缩版“搬”到了海口美兰国际机场T1出发厅进行展出,向差异化、多元化发展方向靠拢。

2025年,该馆将继续与“祥龙岛”号深化合作内容,将南海文化融入游轮房间等公共区域,使游轮更具南海特色。在游轮承载着南海文化“驶向深蓝”的同时,该馆也将深蓝“遗珍”从馆内“走”向馆外。

“深蓝宝藏——南海西北陆坡一二号沉船考古成果特展”展出的出水文物。记者 苏桂除 摄

新技术让文物“活”起来

该馆原本打算在“十四五”期间完成创建国家一级馆的目标,没想到提前了三年。2020年南海博物馆获得国家一级博物馆称号。这对于刚开馆仅两年的新生博物馆来说意义重大,难能可贵。

辛礼学在馆内为孩子们讲述珐华彩瓷器出水文物的故事。记者 苏桂除 摄

早在2019年,“南海人文历史陈列”便获得第十六届(2018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精品奖。2024年,“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几项荣誉成为南海博物馆开馆以来最具代表性重大事件之一。

辛礼学在空闲时常到潭门海边去吹吹风,他表示,南海埋藏着许多的海上丝绸之路“遗珍”,同时,南海也将一些巨大海洋生物的信息传递给我们。

参观过南海博物馆的观众会发现,在馆内有一只13米长的大须鲸“飞了起来”。这头须鲸是2020年在澄迈县桥头镇搁浅死亡的,而让这头大须鲸“活”过来的人,就是辛礼学。

2020年的清明节,辛礼学在家休息,正在用手机查看新闻,新闻页面推送了一条澄迈一头搁浅死亡须鲸的消息,他突然警觉起来,安排专业人员赶赴搁浅现场,最终在经过种种保护和修复后,将这头鲸制作成标本,把南海中鲸一生浪漫的故事,讲述给观众。

2025年1月,两头巨鲸在海南岛东、西海岸线上自然搁浅死亡,南海博物馆也第一时间派出工作人员赶赴现场进行相关保护等措施,2026年,这两头“巨鲸”有望在南海博物馆“复活”。

“南海博物馆是较早探索智慧文旅的博物馆之一,为了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南海人文历史和自然生态,用科技赋予文博新的生命力。”辛礼学说,在沉船船体的还原展示方面,南海博物馆运用高科技新媒体互动技术手段,向观众呈现沉船遗址情况。

“在博物馆里看南海”与南海岛礁实时5G连线画面,让身在博物馆的观众可以实景看到南海岛礁之美,通过新技术、新应用的融合,丰富了展览内容,让观众体验到博物馆更加独特的魅力。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二期项目中,新技术、新应用更趋成熟,也将全面展示深海考古的最新成果,继续让更多文物“活”起来!

作者: 苏桂除责任编辑: 陈月婷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966123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