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周刊丨牛衣古柳卖黄瓜

跟着诗词读东坡

■ 阮忠

古代诗歌创作,自《诗经》以来就有田园诗,《豳风·七月》写一年的农耕生活最为典型。诗说劳作辛苦,叙事也较为沉重。随后,汉乐府诗歌也写田园,突出的是《江南》,是江南田园的采莲曲,诗言情活泼轻快。这就有了古代田园诗表现风格上的两种传统。至东晋陶渊明,他吟着“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辞去彭泽县令回到家乡,乐于田园生活和田园诗,人们把第一顶田园诗人的桂冠赠予他。此后,又有唐代的王维、孟浩然写山水田园诗声名远扬。但在词坛上,人们很少提及田园词人。虽说也有一些很好的田园词,但专心于田园词创作的词人甚少。宋代田园词的作者中,比较有名的是苏东坡和辛弃疾。

明东坡事迹图卷(局部),故宫博物院藏。资料图

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东坡任徐州太守,不意七月黄河决口,东坡率士卒百姓齐心抗洪,惊心动魄。苏辙在晚年为东坡写的墓志铭中记录了这件事。当时,富人争先恐后出城避水患,东坡强力阻止道:“富人出城,民心动摇,我和谁守城?只要我在这里,洪水决不能毁城。”在他的带领下,军民奋力,果然水退城保。次年,他因春旱到离城二十里的徐门石潭查看农村情况,写了一组五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的《浣溪沙》词,《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是第四首,全词如下: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东坡在这组词的第一首《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里,以“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把人带入生机盎然的田园景象。《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的上阕则以三个场景展现田园生活。这首词一开始说枣花簌簌下落,是他所处的徐州乡村图景,不经意间暗示了季节变化。春去夏来,这是所见;“村南村北响缲车”则是所闻。唐代诗人王建《田家行》中说“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也可以印证东坡这组词写在夏天。东坡以“响”描写未曾见的人们纺织忙,转而再写自己所见的古柳下卖黄瓜者。“牛衣”即用麻或草编织的给牛保暖的护被,以此比喻卖黄瓜者衣着褴褛、生活贫寒。卖黄瓜人的吆喝声与缲车声相应,无形中产生一种合乐之美。

词的下阕是东坡自我的写照。东坡平生酒量小却好酒。他此次出行前曾小酌,引发“酒困”。“日高”之下,天暖欲睡与口渴思茶更让人觉得“路长”,于是便“敲门试问野人家”。这里的“野人”指的是村里的农夫。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在半道上饥饿难忍,无奈只能向当地农夫讨要。《左传》说他“乞食于野人”,这里的野指乡野。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这首词朴素自然,具有田园词的特性。东坡描写的乡村由一幅幅祥和的生活画面构成。他在乡村中,并没有以徐州太守的身份出现,而是更像一名平凡路人。

有意思的是,东坡在《浣溪沙》这组词其五的下阕中写道:“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通‘原’)是此中人。”乡间,照在桑麻上的日光如水泼在地上,风吹蒿艾香气宜人,东坡说自己原是乡里人。后来,他在黄州、惠州、儋州都躬耕自给,犹如在儋州《新居》诗里说的“数朝风雨凉,畦菊发新颖。俯仰可卒岁,何必谋二顷”,还是把自己置身在田园中。

责任编辑: 莫淼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966123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