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育科技人才深度协同赋能教育强国建设
- 来源:海南日报
- 时间: 2025-04-30 09:21:48
■ 梁晓明 侯家威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集中论述、系统部署,明确了其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地位。高等教育是教育、科技、人才三要素的聚合点和效能激发的动力引擎。通过一体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推动教育强国建设,必须首先明确高等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龙头作用。教育、科技、人才借助高等教育实现三者的有机融合,而三者的协同发展又为教育强国建设凝聚合力。
内在逻辑
教育、科技、人才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创新动力与智力基础,是高等教育体系发展的关键性支柱要素,缺少任何一环教育强国都难以实现。
教育是基础。过硬的教学力量、扎实的科研基础、良好的实践平台等一系列教育资源配置,为创新型、应用型多元化人才培养以及科技创新研发的推进提供全方位支持,因而教育成为以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逻辑起点,而立足教育的关键便在于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发挥各类高校独特优势,推动产教结合、科教融合,发挥教育的前提性、基础性作用。
科技是驱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内生动力。聚焦国家需求、区域优势、推动科技创新无疑成为教育与人才事业发展的重要导向。这就要发挥高等院校科研力量,增强科研型人才培育,加快形成人才培养的现代化目标体系。
人才是核心。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提升国家创新能力与总体实力的重要力量。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对人才的培养是中心环节。通过高等教育体系,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与引导,才能造就符合国家科技创新研发、产业转型发展所需要的专门化人才,这就对高等教育的人才自主培养高质量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教育、科技、人才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相辅相成,教育为高校科研与高等人才培养构筑基石,科技为高等教育与人才发展提供指引与动力,而人才则成为教育与科技创新的关键支撑,三者一体化的协同发展构成一个高效衔接、协调互补的有机整体,得以更好服务于教育强国建设。
现实挑战
目前,教育、科技、人才的协同机制尚不健全,高等教育仍然在教育发展逻辑、人才自主培养、科技研发应用等方面存在阻碍。
首先,高等教育发展方向亟需转变。当前,以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适应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调整与转变尚未完成,教育优先发展存在结构性不足,高质量教育体系存在短板。
其次,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亟待提升。当前以教育、科技、人才协同推进人才自主培养的效果尚不显著,存在高等人才培养与社会及市场创新产业发展需求不匹配、人才培养支持机制有待优化、与国际人才培养机制对接不畅等问题,亟需通过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动高等教育在基础研究、重大关键技术等领域承担起高层次人才和拔尖人才的培养使命。
再次,科研基础供给与转化能力亟待加强。当前,我国对于教育、科技、人才的政策引导与融合推进机制不够完善,协同效能作用发挥不明显。缺乏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开展多主体协同的基础研究机制,是当前高校、科研院所等基础理论研究不深的主要原因。此外,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效能难以满足高端科技产业发展需要。
实践路径
首先,推动教育理念与模式变革,加快高等教育优势资源布局。通过教育、科技、人才协同推进机制,发挥高等教育在科技原始创新、重点人才培育中的引导性作用。以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调整学科设置与培养机制,不断完善基础学科人才的教育、选拔等培养模式。通过因人施教,注重人文与科技同步推进,培养一批有志向、有潜力、有担当的高层次拔尖人才。深化高等教育资源布局,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以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互动共进实现集聚发展。
其次,深化校企合作推动科技创新,激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研效能。高校要积极与研发型企业开展合作,与各领域主体协同攻关产业核心技术,增强创新主体积极性,在科学教育、科技研发、产业应用等各环节发挥作用,形成全链条、体系化的校企合作机制。作为人才与科技资源汇聚的智力高地,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应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服务科技产业需要,聚焦基础研究领域热点,依托组织科研协同优势,发挥其科技创新重要作用。
再次,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以发展需要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须强化企业主导地位,立足科技竞争产业前沿,依靠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人才从培养到应用的快速有效衔接,促进人才培养质效提升。完善科教融汇、产教结合机制,形成教育、科技、人才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系统效应。高等教育要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国际协作与交流,形成与世界重要人才中心相适应、与科技创新高地相匹配的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体系。
【作者梁晓明系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海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副教授;侯家威单位为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陕西师范大学)2024年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重点项目(项目编号:yxzxBZ004)阶段性成果】
扫码下载南海网客户端
扫码关注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966123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