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山地区石敢当产业发展路径初探

王琳 陈开发

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石山镇施茶村考察时强调:“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民俗文化已融入旅游开发、工艺商品、文艺表演等领域,在乡村振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羊山地区的火山村民千百年来与石共生,“石敢当”民俗源远流长,是海口民间信仰中极具代表性的镇物符号。打造在全国具有唯一性和辨识度的火山石敢当品牌,具有现实意义。将火山石敢当文化纳入乡村文创开展产业化运作,可有效带动村民致富,为乡村振兴提供产业支撑。

深挖石敢当文化价值

驱动产业转型与乡村振兴

融合传统与现代需求,唤醒羊山文化资源。石敢当最初立于街巷之中,特别是丁字路口等地方,是民间信仰中极具代表性的镇物符号。随着时间推移,石敢当信仰衍生出各种石敢当的雕刻造型等,其文化内涵也不断扩展。2006年,泰山石敢当习俗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羊山地区石敢当传递出“平安吉祥”的精神内核,与现代消费者对“文化安全感”需求高度契合。泰山石敢当产业中非遗认证与文旅融合,充分印证了传统文化IP的商业化潜能。羊山地区若以石敢当为文化锚点,可有效激活沉睡乡村文化资源。

构建多维融合产业链,打造产业增收引擎。泰山石敢当产业带动周边村民富民增收,其成功模式可为羊山地区提供借鉴。石敢当产业“低资源消耗、高文化附加值”的特性,可通过构建“文化+制造+旅游”产业链条,催生就业、创业、创收的多重效应,缓解当前羊山地区农业附加值低、人口外流等问题。

依托海南自贸港红利,深化国际文化交流。海南自贸港承担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使命。羊山石敢当如能结合火山地质特色打造文化产品,不仅可以填补市场空白,还能在国际消费场景中构建独特的文化叙事,实现从“海南民俗”到“世界IP”的价值跃迁。

发挥资源政策叠加效应

开拓羊山石敢当市场空间

凭天然石材与传统技艺,筑产业发展根基。羊山地区火山玄武岩储量丰富,质地坚硬且纹理独特,能呈现出别具一格的艺术效果,契合石敢当的石材要求。相较于泰山石的稀缺性,羊山地区的石材储量丰富,能大幅降低原料成本。该地区世代相传的雕刻技艺不仅赋予艺术价值,更增添文化附加值。

借政策扶持与法规保障,壮产业腾飞羽翼。海南自贸港“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政策,为石敢当工艺品出口创造有利条件,有助于拓展海外市场份额。《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及海南出台的非遗传承人扶持计划,为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法治和政策保障,也为其之后申报国家级非遗、申请产业补贴提供依据。

以多元融合与创新赋能,添产业增长动力。在B端市场,可与海南文旅龙头企业、酒店集团等对接,定制具有羊山地域特色的伴手礼,在借助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和渠道提升销量的同时,满足企业对文化产品的个性化需求。在C端市场,借助电商头部平台开设旗舰店,主打“火山石敢当”概念,利用电商流量优势,将产品直接推向全国。同时,可开发AR扫码溯源功能,方便消费者获取原料来源、制作流程等信息,增强产品可信度。

多管齐下防控风险

护航产业稳健发展

凸显地域特色,突破同质化瓶颈。与泰山等地石敢当产品相比,如果不突出羊山地区石敢当特色,极易陷入同质化竞争的困境。一方面,可强化“火山地质”融合,将玄武岩的坚硬质感与椰壳、藤编的自然纹理相结合,打造兼具实用性与审美价值的工艺品。另一方面,将石敢当传说与海南历史人物故事结合,打造主题工艺品、动画及文创产品,增强文化辨识度。

坚守生态红线,促进可持续发展。火山石的过度开采可能导致生态环境破坏,影响产业长期发展。需划定生态红线,确定合理开采范围与强度,推行“定额开采+循环利用”模式。可借鉴泰山经验将废弃石材转化为景观小品或文创耗材,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筑牢品质监管,提升产品可信度。建立“政府+合作社+企业”三方机制,实现对产业的有效监管。政府方面制定火山石工艺品的质量、材质、工艺等标准,加大打击外地石冒充火山石行为的力度,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合作社方面统一原料采购与工艺培训,从源头上保障品质,规范生产流程,提高质量一致性。企业方面引入区块链技术,确保“来源可溯、去向可查”,增强消费者对产品品质的信任度。

分阶段靶向施策

助推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聚焦资源整合与品牌塑造,夯实产业根基。产业发展初始阶段,资源整合与产业凝聚力的形成至关重要。可构建产业联盟整合资源,成立“羊山石敢当产业联盟”,整合分散的手工艺人,通过平台交流技艺、共享市场信息,提升石敢当产品的品质。通过申报“海南火山石敢当制作技艺”省级非遗,在提升石敢当文化美誉度的同时,为其传承与发展提供坚实的政策支持与法律保障。通过文旅产业深度融合,与海口石山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骑楼老街等景区以及云洞、天空之山等网红打卡点开展合作,开设石敢当体验工坊,拓宽文化传播途径。

发力业态创新与市场扩张,拓展产业空间。随着产业发展壮大,业态融合成为拓展发展空间的关键策略。应强化科技赋能,建设石敢当文化产业园,引入3D打印、激光雕刻等现代技术,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同时,将文化产业园作为产业集聚地,吸引上下游企业入驻,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石敢当+研学”课程,打造亲子文旅线路,通过手工制作、文化讲座等多种形式,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利用“一线放开”政策,通过参加国际文化展会、与国外经销商合作等方式,将石敢当产品推向国际市场,提升其国际影响力。

着眼资本赋能与国际认证,提升产业层次。产业发展成熟阶段,资本市场运作与文化国际认证成为提升产业层次的重要举措。可成立文旅产业投资基金,为项目开发、文化传承等领域提供资金支持。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发挥其在技术创新、市场开拓、品牌建设等方面的引领示范作用,带动形成产业发展的规模效应与协同效应。申请“世界记忆遗产”认证,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提升石敢当文化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构建“文化IP+数字藏品”新业态,探索NFT(非同质化通证)应用场景,开发具有收藏价值的数字藏品,满足消费者对文化产品的新需求。

(作者单位:海口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作者: 王琳陈开发责任编辑: 周玉敏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966123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