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政法职业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助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随着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的下移,传统法学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面临适应性挑战。海南政法职业学院立足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总体战略、创新社会治理的现实需求和学院的办学定位,持续开展“懂管理、会服务、能创业、有技能”的人才培育工作,着力探索培养高质量复合型开放型基层社会治理人才,初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海南政法职业学院实施“忠诚教育”工程。海南政法职业学院供图

聚焦基层需求 构建特色培养体系

“黎锦+思政”会碰撞出什么火花?据了解,《海南黎族织锦技艺与非遗传承》是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黄海蓉开设的一门地方特色专题课程。课上,黄海蓉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历史脉络、技艺特点、保护实践和创新发展娓娓道来,带领学生开启一场沉浸式“文化之旅”。

“我们要把文化创新作为课程创新的重要突破口,讲好海南文化故事,传播好海南文化、传承好海南文化基因。”海南政法职业学院院长陈文彬说。该校创新开展思政课程与地方课程融合建设,以思政课为引领助推基层社会治理人才培养,进一步推动思政的“小课堂”和琼州大地的“大课堂”有效融合。

这正是该学院探索“治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生动缩影。

随着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面临专业化、精细化人才不足的挑战。

“当前基层治理亟需既懂政策法规、又擅群众工作,同时具备数字化思维和应急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传统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学科交叉不足,难以满足基层实际需求。学院聚焦社会迫切特定需求,发挥学科专业产教融合发展优势,正在探索建立基层社会治理‘微专业’,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促进高质量、复合型、开放型人才培养,增强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核心竞争力。”海南政法职业学院教务处负责人介绍,“基层社会治理‘微专业’围绕某个特定专业领域、学术研究方向或者核心素养,提炼开设一组核心课程,具有课程体系小而精、课程设计既系统又灵活、修读年限短等特点,给学生提供更大的自主发展空间”。

海南政法职业学院主动回应当前的基层社会治理与创新需求,以创新开路,以改革破题,打造高水平基层社会治理与服务专业群,以实践为导向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人才培养。通过专业群组建、课程体系构建、教学资源优化等途径,促进法学与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发展,培养懂党建、懂法律、懂管理、懂经济,具备基层治理所需的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和抓落实能力的基层社会治理人才。

该学院应用法律系开展“二元融合 三线并举 六方联动”的基层法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提出“把专业建在基层社会治理上”的教育理念,确定“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服务基层社会治理需求的基层法治人才培养新方向,组建“海南基层法治职教联盟”,坚持“赛训结合、专本贯通、学证融通”,构建起“学院联动公检法司街道”的实践教学机制。

海南政法职业学院“护苗”行动模拟法庭现场。海南政法职业学院供图

“法律事务专业(商事仲裁与人民调解方向)人才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地开设了房地产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仲裁法、人民调解理论与实务、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等专业核心课程,提高学生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所需的理论储备。”该专业负责人介绍。专业团队与省司法厅、省调解协会合作,收集全省优秀的调解案例,编写《人民调解实训》教材,在实训课堂中让学生学真案、调真案,提高学生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的能力。2名毕业生荣获司法部“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称号,很多毕业生在专职人民调解员、司法所司法助理员、乡村振兴指导员等工作岗位上取得突出的成绩。

该学院持续开展海南自贸港风险防控调研,形成紧密结合加快构建与高水平自贸港相适应的风险防控体系、科学谋划学科专业课程建设的专题调研报告,科学制定学科专业设置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加强课程内涵建设,探索推进“教师档案袋”工程,提升教师教书育人投入和教学质量,建立评价新维度。多年来,该学院已为公安、监狱、律师事务所等涉法基层单位和行业企业培养输送了共19届28153名毕业生,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基层社会治理专门人才。“我们建立了优秀校友人才库,加强优秀校友校外导师队伍建设,组织征集优秀校友工作典型案例,定期开展优秀校友交流活动和社会评价等工作,广大校友成为我们衡量、优化基层社会治理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石。”该学院校友会负责人说。

“我们要把学院发展放在落实国家基层社会治理和法学教育的战略布局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发展全局中去思考。作为全省唯一政法类职业院校,我们要找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耦合匹配的内在逻辑,找准区位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最大公约数’。”陈文彬表示,对标最高开放形态的自由贸易港、全国最安全地区创建以及更高水平“平安海南”“法治海南”建设目标,将学院的发展定位锚定高质量复合型开放型基层社会治理人才培养新高地。

毕业生何锦坤(左)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海南政法职业学院供图

校地协同联动 打造实践育人平台

“站上讲台,我的身份从一名法律专业的学生转变为‘法律小讲师’。看到孩子们渴望的眼神,我深切地感受到,作为法律知识传播者,肩上承担着守护下一代健康成长的重任。”海南政法职业学院“法律小讲师”进校园宣讲,课后该学院应用法律系学生王海玲深有感触。

社会实践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是教育教学环节的有效延伸,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近日,海南政法职业学院与海南省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海南省遥感信息科技馆挂牌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双方将围绕思政教育、教学方法、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

海南政法职业学院积极探索法学理论与法律实务的良性互动,建立深度协同育人机制,不断夯实基层社会治理人才能力培养的基础。特别是紧扣基层社会治理特点,构建政府、社会、学院协同联动的“实践育人共同体”。该学院与省委社会工作部共建海南省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基地,与中组部挂职干部(海南省司法厅)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组团合作共商共建“综合行政执法培训标准化规范体系”和“综合行政执法人才培养协同体系”,与海南省律师协会、海南省公证协会签署合作框架协议联合开展自贸港法律业务理论与实务培训,与海口市琼山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共商校地合作,与省二中院共建教学科研实践基地,与海口市美兰区人民检察院共建“同心”未成年人观护帮教基地,与华为公司联合打造“5G+数字化人才产教融合基地”。

挂牌“法治护苗驿站”,与6个单位共建“护苗”共同体,与21家单位建立未成年人保护与犯罪预防协作关系,组建青少年犯罪与法律援助研究中心及青少年服务站,组建“法律小讲师”宣讲团、“牵牛花”朋辈服务队、师生“护苗服务团”,创新模拟法庭和情景剧“法治小剧场”,开展“大手牵大手 小手牵小手 两手拉一起 法律护成长”普法宣传,举办“护苗防霸凌 国学进校园”巡回讲座,开展社会宣讲、帮教服务、法律援助等进校园进社区进家庭实践活动130场次、2.7万余人次参与……随着一项项创新举措的实施,海南政法职业学院人才培养建设迎来新突破。

作为海南唯一一所专业设置涵盖公安、司法、法律类专业的公办政法院校,该学院积极搭建平台聚合资源,实施“有组织科研”。目前已开展“家校社”视域下海南省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矫正、未成年人“全方位”保护机制构建与实践、“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与治理”等专项研究22项,3项成果被省政府办公厅、团省委、海口市公安局采纳,并推动理论研究成果向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转化。

智库建设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该学院致力于打造高端公安政法智库,如海南省青少年犯罪与法律援助研究中心、妇女儿童法律研究中心、公安舆情研究中心等,建设公安执法、综合行政执法、信访、未成年人犯罪、人民调解等案例库。“在全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智库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产出了一批有分量的智库成果,在服务海南自贸港建设、助力基层社会治理决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该院科研处负责人说。

“我们着力打造‘工学交替’的教学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提供优质实践教学资源,知识结构更加符合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对法学、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多元化需求。”该学院招生就业办公室负责人表示,以实践为导向的基层社会治理人才培养系列举措在海南自贸港建设中得到有效落实。

“我们正在探索将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融入社区警务工作,培养‘懂法律法规、懂业务知识、懂信息应用、懂群众心理’‘会化解矛盾、会管控要素、会出警办案、会群众工作’的新时代社区民警。”该学院公安司法系有关专业负责人说。

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加强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号召,组织开展无人机驾驶员、婚姻家庭咨询师、秘书、城市管理网格员、养老护理员、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员、智能楼宇管理员等7个工种的认定工作,提升学院基层社会治理人才培养质量。

与此同时,该学院建设海政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依托政法学院专业力量,构建“民政+社工机构+社工站(未保站)”服务层级体系,分层、有效、专业地探索关爱儿童服务模式。如帮助困境儿童、孤儿等满足微心愿;实施针对家庭教育指导、暑期防溺水、拒绝校园霸凌等诸多关爱服务活动。

海南政法职业学院建立完善全链条、常态化协同育人机制,推动“教学研用”成果在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的应用,实现解民生、治学问。通过完善校地协同机制、打造品牌活动、“践、训、赛”结合、政务实习实践等措施,为社会实践打造“新平台”,构建“新模式”,注入“新动能”,增添“新活力”,有效增进了大学生对基层就业的认识、拓宽了大学生的就业渠道、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

如今,该学院积极面向行业、企业和社会基层开展职业培训、应用课题研究和社会公益服务,已经成为政法系统的人才培养培训中心和核心智库。

教学成果初显 为基层输送人才

澄迈县司法局老城司法所四级主任科员朱江是海南政法职业学院2009级应用法律系基层法律事务专业毕业生,朱江在人民调解领域深耕13年,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500余件,涉及金额3500多万元,2023年获司法部“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称号。

朱江并非个例,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德古调解协会专职人民调解员王康是2019级应用法律系法律文秘专业毕业生。为服务家乡群众,王康在凉山州德古(人民)调解协会框架下成立“海政法律咨询服务中心”,结合自身所学为基层群众提供法律咨询、代写法律文书、民事立案、矛盾纠纷调解等专业法律服务。

据统计,近年来该院像朱江、王康一样的毕业生还有很多,他们选择扎根基层,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张峰,“海南省优秀人民警察”麦贤林、陆大军,海口“最暖协警”秦秋安,三亚桥头交警夫妻付小华、陈媛,“海南省社创之星”罗亚丹等一批行业模范,梁明瑞荣登中央政法委“见义勇为勇士榜”,“海南省最美辅警”马忠正……这些年轻面孔正成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重要实践者。

该学院2016届法律事务专业(基层法律服务方向)的毕业生何锦坤长期担任洋浦经济开发区干冲司法所司法助理员。当问起为何要从事基层法律服务工作时,这个小伙子露出了腼腆的笑容,“从小我就有个当警察的梦想,觉得穿上制服很帅,可是后来接触到司法这块后,我觉得能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调解矛盾纠纷、帮助社矫人员回归社会,这些都是我在工作中一直前进的动力。”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阳光照射进每一个角落,做一名有“温度”的司法人。

近年来,学院依托就业指导课、就业创业讲座、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岗位见习、毕业实习等多种方式积极宣传国家政策,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工作,鼓励毕业生服务基层,毕业生参与国家和地方基层就业项目的人数逐年增加。

如今,学子奔赴全国的社会基层,服务好基层群众,获得大众的认可和点赞。

政法系统基层用人单位普遍表示,海南政法职业学院培养的学生兼具专业技能与乡土情怀,有效缓解了基层“人才荒”,为治理创新提供了新思路。某基层检察院领导评价:“这些学生来到单位后,对待工作认真负责,面对案件严谨细致,始终将公平正义放在首位,严格遵守职业操守,展现出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目前,海南自贸港建设成型起势,需要更多专业人才。“学院以服务地方治理现代化需要为宗旨,通过探索并实践‘1+3+6+N’人才培养新体系初显成效,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耦合和人才自我发展与满足社会需要的共赢。”陈文彬介绍。

思政育人成效明显。以“五育融合”为牵引,深化“忠诚教育”“时代新人铸魂”“三全育人”三大工程,抓好学院警务化管理和学生行为养成教育,强化“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双向融合,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消博会、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大型活动和社会实践中成绩突出。

全过程育人成效明显。选拔法学专业30名优秀在校生作为“法律小讲师”参与法律宣讲,学生专业能力和成就感都得到有效提升。建立与政府工作部门、社会服务机构、社会组织等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工作机制,应用法律系与东方市签署协议共建实习实践基地和学生就业意向。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符桂兰荣获临高县社会工作人才奖,实现就业与事业的双重收获。

协同育人成效明显。积极打造协同育人共同体,与海口市综合行政执法局、三亚市综合行政执法局、陵水黎族自治县综合行政执法局、昌江黎族自治县综合行政执法局、临高县综合行政执法局以及三沙市应急和综合行政执法局等各市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合作办学。

实践育人成效显著。“现在开庭!”在模拟法庭课堂上,有学生作为“主审法官”,有学生模拟干警,开始审理一起模拟盗窃案件。这样的模拟法庭等实践教学活动不定期开展,紧密围绕政法行业实际需求开展教学活动,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学生在实习期间,跟随一线干警参与案件办理、执法执勤等工作,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水平。

如何让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重要使命的高校始终充满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展现出融入社会治理创新的时代风采?“学院以党建为引领,从基层社会治理的小问题切入大课题,小阵地释放大能量,小转变实现大善治,小痛点解决大难题,小智慧发挥大作用,小平台提供大服务,汇聚政校社三方联动力量,释放共联共建共享活力,为推动师生参与基层社会治理赋能增效。”海南政法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庄才德介绍。

事业发展,关键在人。作为海南“政法铁军”后备人才培养的摇篮,多年来,海南政法职业学院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担当使命,坚守初心,鼓励青年学子谨记“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在服务海南自贸港建设,推进海南基层社会治理和政法工作现代化中扛起责任担当。

责任编辑: 周玉敏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966123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