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出精彩 | 全国劳动模范侯中文:驯服“洋设备” 、攻克“卡脖子”难题 十七年“钳”途传承匠心 

南海网、新海南客户端记者 李绍远 通讯员 任志达

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4月28日在北京举行。海南省有37人受到表彰,其中,海洋石油富岛有限公司现场检修作业指导、特技技师侯中文十七年“钳”途筑匠心,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在东方八所的富岛公司装置区里,总能看到侯中文的身影在设备间穿梭,手中的测温枪在设备表面游走,听棒贴近机组聆听运转的“心跳”。他17年如一日扎根钳工岗位,用执着与创新驯服“洋设备”、破解“卡脖子”难题,以匠心匠艺护航装置安稳运行。

扎根一线:从“学徒”到“设备活字典”的蜕变

2008年,侯中文带着对机械维修的热爱加入富岛公司,成为一名机修钳工。初入厂房,面对来自各国的先进设备,这位年轻人没有退缩,反而把办公桌变成了“知识库”——泛黄的设备手册、密密麻麻的笔记、贴满标签的零件图,记录着他日夜钻研的足迹。“没有修不好的机器,只有不肯花的功夫。”这是侯中文的座右铭,更是他行动的写照。

侯中文在检查设施设备。富岛公司供图

凭借着一股“钻劲”,他将富岛公司四套装置的上千台设备摸了个透:哪台设备是德国进口的精密泵组,哪台压缩机来自日本,甚至每台设备的易损件寿命、历史故障记录,他都能脱口而出。同事们戏称他为“设备活字典”,而这背后是无数个日夜蹲守现场的积累。当别人下班休息时,他还在对照图纸研究设备结构;当设备出现异常,他总能第一时间判断故障点,用最短时间恢复生产。

破局突围:驯服“洋设备”的中国工匠

2016年,富岛公司甲醇二期装置的进口磁力泵繁发抱死故障,外方专家断言“必须更换核心部件”,不仅维修周期长,单套维修包报价高达百万元。面对每天300万元的停产风险,侯中文拍案而起:“国外技术人员能修,我们为什么不能?”

这场与“洋设备”的较量,成了侯中文职业生涯的关键一战。他带领团队一头扎进四十多度的高温车间,在设备解体后的数百个零件中抽丝剥茧。工作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连续36小时不合眼,终于发现问题出在止推串量0.3毫米的误差上——这个肉眼难察的细节,正是外方专家“留一手”的技术壁垒。侯中文团队凭借精准测量和反复调试,仅用7天6夜就完成了原本需要外方两周才能完成的维修,不仅为公司节省了数百万元费用,更实现了磁力泵的自主维修,彻底打破了外方的技术垄断。

此后,侯中文在进口设备国产化改造的路上越走越远。17年来,他主导完成设备技术改造300余项,成果转化180余项,实现核心部件国产化升级12项,避免装置停车18次,累计创造经济效益5000余万元。曾经依赖“洋专家”的机修车间,如今成了远近闻名的“设备自主维修示范基地”。

临危受命:装置安稳运行的“急诊医生”

在富岛公司,侯中文还有个响亮的外号——“设备急诊医生”。无论凌晨还是节假日,只要装置出现紧急故障,他总是第一时间奔赴现场,用最快速度“抢救”设备。

侯中文在检查设施设备。富岛公司供图

2022年1月,正值春耕备肥关键期,化肥二期二氧化碳压缩机组突发振动异常,整套装置被迫停车。若不能及时修复,不仅影响全国春耕用肥供应,每天还将造成数百万元损失。侯中文临危受命,带领团队开启“24小时战时抢修”。他吃住在现场,困了就在办公室打个盹,饿了随便扒两口饭,眼睛紧紧盯着检修进度。通过精准拆解、逐项排查,仅用2.5天就完成了原本需要4.5天的检修任务,创造了同类设备检修的最快纪录。当机组重新发出平稳的轰鸣,侯中文布满血丝的眼中终于露出笑容。

这样的“急诊”场景,在侯中文的职业生涯中上演了140余次。他带领团队安全完成6000余项检修项目,累计安全检修工时达1.8万小时,为富岛公司甲醇一期连续运行674天、化肥二期连续运行629天,双双打破全国长周期运行纪录奠定了坚实基础。

匠心传承:培育技能人才的“领路人”

“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只有团队强了,企业才能强。”作为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的副领衔人,侯中文始终把“传帮带”视为己任。他创新推出“一题、两讲、三评比”培训法,将课堂搬到检修现场,让徒弟们在实战中积累经验。

侯中文带领徒弟在车间查看设施设备。富岛公司供图

在2023年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侯中文担任指导教练,带领选手包揽个人第一、二、十四名,并斩获团体一等奖、二等奖,创造了富岛公司在国家级赛事中的最佳成绩。他培养的徒弟中,14人次获中海化学技能大赛奖项,4人成为“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技术能手”,4人在海南省技能大赛中名列前茅,形成了一支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技术尖兵队伍。

除了育人,侯中文更注重技术创新的“开花结果”。他带领工作室成员累计发表技术论文42篇,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7项,提出技术创新486项,成果转化336项,不仅解决了企业内部的技术瓶颈,还跨区域支援东方临港产业园等单位,攻克50余项“卡脖子”难题,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注入了强劲的技术动力。

初心如炬:在平凡中成就卓越

从普通钳工到“南海工匠”,侯中文的办公桌上始终摆着一本磨破封面的《钳工手册》,扉页上“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字迹早已褪色,却深深烙在他的心里。17年的油污与汗水,在他身上留下了厚厚的老茧,却从未消磨他对技术的追求、对岗位的热爱。

侯中文在检查设施设备。富岛公司供图

“什么是工匠精神?就是把简单的事做到极致。”侯中文常说。当有人问他为何不选择更轻松地管理岗位,他指着正在检修的设备说:“这里才是我的战场。”在他看来,设备的每一次平稳运转、故障的每一次成功排除、徒弟的每一次成长进步,都是比任何荣誉更珍贵的回报。

如今,侯中文依然每天穿梭在机修厂房,用听棒捕捉设备的“心跳”,用锉刀打磨着工匠精神的光芒。他的故事没有惊心动魄的传奇,却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诠释了新时代产业工人的责任与担当——把平凡的工作做成伟大的事业,让青春在一线闪光,让匠心在传承中永恒。

责任编辑: 王思畅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966123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