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各级民政部门助力答好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中的“民生答卷”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婷 通讯员 时权

2025年初,海口市美兰区大致坡镇民政工作人员根据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系统的一条预警信息,得知民乐居委会黎某有一笔3万余元的自负医疗支出。经入户核实,黎某患有鼻咽癌,高额的医疗支出让他家的生活陷入困境。在美兰区民政局的指导下,大致坡镇将黎某家庭认定为低保边缘家庭,并将黎某单独纳入低保,每月发放低保金750元。同时,向其家庭发放临时救助金。此次救助,是民政部门采取“大数据比对+铁脚板摸排”结合方式,实现从“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的一个缩影。

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中,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应有之义。长期以来,海南各级民政部门胸怀“国之大者”,心系“民生小事”,主动把保障民政服务对象基本权益作为首要职责,把促进改革发展成果更好惠及民政服务对象作为重要任务,主动担当作为,助力答好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中的“民生答卷”。

陵水黎族自治县护苗驿站开展关爱活动。

健全社会救助体系

兜住兜准兜好民生底线

“阿公,给您理个清爽头!”5月2日9时许,陵水黎族自治县提蒙乡远景村委会广郎园村王亚雄家的小院里,刘金秀打开工具箱,拿出理发剪,剪刀翻飞间白发簌簌落在地上。二十分钟后,76岁特困老人王亚雄摸着后脑勺笑道:“比镇上师傅理得还利索!”

海南省托老院护理人员陪同老人在户外活动。

收拾完理发工具,刘金秀掏出血压仪,一边为老人测量血压一边叮嘱道:“天热少喝酒,多喝水。”老人连连点头。为王阿公检查完身体,刘金秀并不着急离开,而是边帮老人打扫卫生、整理床铺,边和老人聊起家常。阳光洒进房间,不时传来老人爽朗的笑声。

作为特困老人的照料护理人,刘金秀时常骑行十余公里穿梭于村落。她的工具箱里常年备着理发剪、血压仪等。老人们常说:“这闺女上门入户嘘寒问暖,让我们感觉暖暖的。”

刘金秀和老人暖暖的情谊,是我省近年来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料服务工作的生动注脚。

我省将困难群众的急难愁盼摆在重要位置,通过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举措,兜住、兜准、兜好民生底线,把民生关怀真正送到困难群众心坎上。

截至目前,我省城市、农村低保月标准分别达770元、750元(三亚市城乡低保月标准均为770元),保障标准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农村低保标准占城市低保标准的97%,低保标准城乡差距缩小至全国前列。特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月标准达1010元,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较早实现了城乡区域一体化。充分发挥社会救助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中的兜底保障作用,推动困难群众同全体人民一道步入全面小康社会。

我省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将专项救助延伸至低保边缘家庭、刚性支出困难家庭等低收入人口,分层分类提供常态化救助帮扶,形成“梯次缓坡”。截至2024年底,低保等社会救助扩围取得突破性成效,全省共有最低生活保障对象18.4万人,特困人员2.7万人,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成员4.9万人,刚性支出困难家庭成员0.7万人。其中,低保对象人数较上年增长3.3%,全省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更加健全,社会救助的“基本盘”和“核心圈层”更加稳固。

同时,深入实施临时救助制度,打破户籍地限制,推动实现由急难发生地直接实施临时救助,将临时遇困群众及时纳入救助范围。

近年来,民政部门不断完善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精准保障措施,稳步提升孤困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全省共有519名孤儿、2730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16741名困境儿童,发放基本生活补贴3498.79万元。

我省还将流动儿童群体整体纳入儿童制度保障范围,制定流动儿童在海南居住地享有生活、教育、医疗等43项关爱服务基础清单,对重点关爱服务对象提供关爱服务。

另外,建立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推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和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资格认定申请“跨省通办”和补贴申请“全程网办”,及时足额向16.5万名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和生活补贴。

我省连续三年将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服务纳入省级民生实事项目,率先在全国实现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县(区)全覆盖,并逐步将康复服务范围从城区向乡镇(街道)延伸。

“今年,我们还将推动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达到城乡一体化。”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如今,全省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制度性保障,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

4月28日傍晚,海口琼山区国兴街道道客社区长者饭堂内,64岁老人朱媚循着香味到窗口取餐。冬瓜炖鸭肉浓香滋补,西兰花菌菇炒肉鲜嫩爽口,粉丝娃娃菜清甜脆嫩……朱媚和几位老人围桌而坐,他们边吃晚饭边唠家常。“除了米饭,每天还有粗粮面点,菜品丰富可口,兼顾南北方人口味。”朱媚说,在长者饭堂用餐自己省心,在外子女也安心。

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加强区域交流与合作 携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主题论坛现场。

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我省自2001年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截至2024年末,我省60岁及以上人口183.06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17.4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24.03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11.83%。

近年来,海南各级民政部门积极回应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在政策机制、服务供给、规范服务等方面深化改革创新,推动养老服务实现跨越式、高质量发展,“让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逐步成为现实。

我省相继出台《海南省养老服务条例》《海南省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等政策法规,老年社会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健全、老年健康体系不断完善,初步构建起老龄事业发展总体架构,服务保障水平不断提升。

同时,推动建立健全老龄工作协调机制,调整设立省老龄工作委员会,强化老龄工作综合协调、督促指导、组织推进老龄事业发展的职能。截至目前,共建成养老机构134家、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203家、长者食堂118家。为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探访关爱服务19万人次,开展经济困难老年人失能评估服务5万余名,实施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9800余户,建设家庭养老床位1900余张,在1381个城乡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

“无论从国家的养老战略安排来看,还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居家社区养老是老年人选择最多的养老方式,而失能老年人专业照护服务是刚需,也是当前养老服务发展的重点。”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2025年,省委、省政府将实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提质扩容”纳入省级民生实事项目,计划为全省不少于21万户籍高龄老年人提供失能等级评估服务,打造7个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和22个社区养老服务站,完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满足老年人“家门口”养老需求。

近年来,我省积极探索“养老+”多业态服务模式,培育专业化、品牌化、连锁化的养老服务市场主体,扩大养老服务消费,发展壮大银发经济。同时,发挥“世界长寿岛”品牌优势和自贸港政策优势,协调推动2024年养老旅居产业大会暨海南养老康养旅居产业大会召开,搭建省内外旅居康养产业对接交流平台,与北京等10余个省市民政部门签订旅居养老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实现养老领域相关标准省际互认,推动一批养老服务健康产业项目在海南落地。

3月27日,由中国老龄协会、博鳌亚洲论坛联合主办,海南省民政厅、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协办,以“加强区域交流与合作 携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为主题的博鳌亚洲论坛老龄议题分论坛首次在琼海博鳌举办,积极宣传和推介我省康养旅游资源,有力深化“冬南夏北”旅居养老异地合作,助力我省银发经济、康养产业发展,提升了国内外对我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的关注度和海南“世界长寿岛”的品牌形象和影响力。

“当前,推动老年人享有多元化、高质量的养老服务,满足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基本要求和主要任务。我们将着力破解难题、补齐短板,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说。

推进社会服务改革

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玫瑰路、小康路、求雨路、墅榕路、芭蕉路……漫步在三亚市吉阳区的乡间小道上,诗意盎然的路名与椰林稻田相映成趣,吸引游客们驻足观赏。

“以前快递小哥来送货要问路。”三亚市博后村村民傅先生感慨,自从2023年开展“乡村著名行动”以来,村里的道路都有了好听易记的名字,快递可以直达村民家里。

全省民政系统始终将人民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工作的最高标准,不断提升区划地名和社会事务管理服务水平。

通过“乡村著名行动”,全省新命名乡村地名1178个,设置三维码地名标志634块,认定感城镇等1个古镇、文山村等5个古村落地名及51个红色地名,推动地名文化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

2023年6月1日,我省实施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工作。6月6日,生活在海南省三亚市的张先生和蒋女士,户籍分别在甘肃省和四川省,二人就近在三亚市办理了结婚证,不再需要前往原一方户籍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办理,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经济成本。

截至目前,我省建成21家3A级婚姻登记机关,规范设置“一区两厅三室”,全面实施内地居民婚姻登记“全省通办”“跨省通办”,设有婚姻家庭辅导室31个、颁证室31个、室外颁证点5个。全省推行结婚落户“一件事”,在民政部门完成婚姻登记手续的同时,相关联数据信息即时自动推送,实现公安部门户口变更与迁移业务的线上办理,简化群众办事流程,运用电子证照系统优化身份核验流程,打破各部门间的数据壁垒,实现跨部门业务协同,业务办理从“分散”到“集成”转变,做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提升办事效率,为群众提供高效的一站式服务新体验。

帮助群众办好“身后事”,是民政部门的重要职责。我省大力推进殡葬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重点对经营性公墓捆绑销售、殡仪馆乱收费、公墓管理不规范等问题进行治理,减少收费项目、降低收费标准、优化服务流程,较好地满足群众需求。

发挥社会组织作用

有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2024年9月6日,超强台风“摩羯”在文昌市登陆,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登陆我国风力最强的“秋台风”。省民政厅迅速发布社会力量开展参与救灾帮扶倡议书,广泛动员慈善组织、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等社会力量,依法有序开展慈善募捐和接受社会捐赠等工作。全省参与赈灾社会组织222家,参与志愿服务人数7903人,直接服务群众12.7万余人;全省接受社会捐赠慈善款1.13亿元,接收物资48万件。

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我省持续推进社会组织和慈善事业领域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把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转化为做好工作和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力量。2024年,开展“公益海南”社会组织公益创投大赛,全省落地62个“小而美”的公益创投项目;开展“百社联百村·携手共富”行动,全省125家社会组织同209个乡村结对,100万名群众直接受益;开展“政社联动促招商引商”活动,签订落地项目资金20余亿元。

我省在全国率先推动旅游业等重点产业领域行业组织赋权,270家社会组织制定自律公约,发布行业标准358项。42家省级行业组织成立调解机构,调解矛盾纠纷6200多起,培养行业专业人才10万余人,参与修订行业管理法规20余部。

民政事业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彰显着社会的良心、坚守着道德的底线、体现着文明的传承,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业。新征程上,全省民政系统将紧紧围绕“12451”发展路径,乘着自贸港建设的东风,奋力推进海南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海南日报海口5月5日讯)

本文图片均由海南省民政厅提供

责任编辑: 王思畅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966123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