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智库·市县观察丨昌化江上游流域改造如何成为五指山的城市永久福祉?

“治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的意义。从大禹治水,到李冰父子筑都江堰化水患为水利,治水智慧贯穿华夏文明长河。

在海南省五指山市,一条长17.0171公里的昌化江上游河段综合治理,投资超6亿元,重塑了南圣河、阿陀岭溪、太平溪的水系脉络,更在生态修复、防洪安全、城市更新三个维度上,开启人水和谐的新局面。

南海网、新海南客户端记者 余育桑

五指山昌化江上游改造后的一景。记者 余育桑 摄

生态平衡与城市发展的冲突

南圣河发源于五指山腹地,是昌化江上游一条支流,流经五指山市中心。见证了五指山市从解放战争的烽火到冲山镇(现五指山市)、自治州州府等建设的沧桑巨变。

解放战争时期,它伴着琼崖纵队战士和黎族苗族儿女来往两岸运送物资;老州府时期,它滋养着州府政治经济,码头商船往来,见证商贸繁华。

当地黎族、苗族同胞说,南圣河是他们的“母亲河”,祖祖辈辈都是喝这里的水长大。以前河岸上的稻谷用这里的水灌溉,家里的日常用水从河里提取,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也从这里萌发,它承载着五指山人的回忆和乡愁。

随着社会的发展,南圣河流域的生态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早期,为发展经济,流域内开山垦荒,原生植被遭到破坏,失去了植被的稳固。

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保护的意识提高,当地水务部门在巡河工作中,发现南圣河水体近几年呈现出浑浊的趋势,遇到强降雨,上游的泥沙会随着河水流入南圣镇至城区段的河道,大大降低了南圣河的排洪蓄水能力,也影响市容市貌。同时,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生活污水与垃圾排放量与日俱增,超出河道自净能力。

为此,五指山市政府以践行“两山”理论,协同打好海南省“六水共治”攻坚战,以解决昌化江上游水体浑浊、流域水土流失、河道环境脏乱等突出问题。2021年,五指山市启动实施了“碧水绕城”行动,旨在打造“城水一体、山水共鸣”,具有热带雨林和人文风貌的五指山河流生态廊道。

改造后的滨河两岸一景。记者 余育桑 摄

用现代科学的方法依山治水实现破局

正如五指山的黎族织娘以经纬线编织千年黎锦,南圣河治理工程亦以“河流为梭、绿意为线”,织补出“碧水绕城”的生态盛景。

“昌化江上游滨河雨林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工程的修复,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完成的工程项目,需要全局谋划,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花时间勘测地形地貌和生物多样性分布。”五指山市农水局相关负责人说道。

“汛期洪水裹挟砂石冲刷河道,枯水期河床裸露、生态断流,这样的困境曾让施工团队倍感压力。”回想治水过程,五指山市农水局相关负责人坦言。作为海南中部生态屏障,南圣河在修缮工程中,通过精准破解三大难题,为山区河流生态修复写下新范本。

针对河道流量季节性波动大的特性,施工团队创新采用“枯水期和丰盈期相结合”策略。“我们在河道内建设20余座生态溢流堰以及生态缓冲带,汛期可拦截洪峰、减少冲刷,枯水期又能蓄水保生态基流。”五指山市农水局相关负责人说,通过重塑河滩基底,施工团队打造出“深潭”和“浅滩”两种复合型生态河床,既能安全防洪,又为鱼类提供栖息地。

五指山市农水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面对河道弯曲率差异大、纵坡陡峭的难题,将河道划分为三大功能区,设计阶段在局部水流冲刷风险较高的河段,采用了“三维水土保护毯+海绵土”的防护措施。上游平缓段以生态护岸为主,中游弯曲段用坝群调控水流,下游陡坡段则设计阶梯式跌水堰。这种分区治理模式,既满足防洪需求,又实现水体流速科学调控。

与此同时,作为曾经的自治州府所在地,昌化江上游治理深度融合历史文脉,采用凸显本地历史文化元素,雨林风貌植被元素,并促进加快河流两岸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和修复,打造80年代特色滨水游览线路,植入当地文化符号,传承历史文脉,留住城市印记,进一步提升翡翠山城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人水和谐”打造翡翠山城永久性福祉

2025年3月,临近“三月三”,当最后一块生态护坡完成植被喷播、最后一道生态水坝完成施工,五指山昌化江上游治理工程步入改造的尾声。

“我们要赶在‘三月三’节庆前完成施工,让南圣河用全新的面貌欢迎远道而来的宾客。”五指山市农水局相关负责人说道。

小岛公园的蜕变最具象征意义。每逢大雨都被河水淹没地势的河心岛,如今通过2500平方米的生态修复,化身“城市会客厅”。在“五一”期间,开展一系列玩水溯溪活动让众多游客慕名而来。

改造后的小岛公园一景。记者 余育桑 摄

据介绍,在防洪生态保护方面,针对小岛公园周边河道,先清淤疏浚、清理芦苇以理顺河势,减少淤积。同时借鉴长沙湘江橘子洲头广场,以现状鱼嘴型滩地为界开展工作,宽度与长度均大幅增加,并对广场四周坡面用当地卵石贴片保护,稳定生态。

河水缓缓流过小岛公园。记者 余育桑 摄

此外,精准改造下游废弃民福坝。将其变为龙鳞造型跌水堰,打造亲水游玩生态打卡点。改造后坝顶高程286米,上游保留冲砂闸泄砂功能,下游设计成龙鳞状叠式堰坝,形成落差景观。堰坝中间设龙形水道,兼具生态水利与景观塑造功能,非汛期可蓄水成亲水景观,汛期亦能发挥水利作用。

防洪防沙的鱼鳞坝。记者 余育桑 摄

更深层的变革发生在城市肌理中。随着8.6公里污水管网改造完成,五指山市主城区污水收集率得到提高,让污水直排成为历史。

鱼鳞坝的亲水空间。记者 余育桑 摄

在五指山康养的侯大爷每天傍晚都会来岸边散步,他感慨道:“现在推窗见绿、出门入园,这才是真正的绿水青山!”

这场持续5年的生态保护,不仅让五指山昌化江上游流域重获新生,更探索出热带山区河流治理的“五指山模式”。当生态价值转化为发展动能,当历史文脉融入现代治理,五指山市正以南圣河为笔,在这片土地上书写着人水和谐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 林鸿伟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966123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