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职业技术学院学子三下乡书写琼岛振兴新篇
- 来源:南海网-产业
- 时间: 2025-07-08 17:47:40
当无人机的旋翼划破椰林上空的晨雾,当红色遗址的晨曦照亮青春面庞,一场科技与传承的交响,正在海南的乡野间奏响。今年7月,海南职业技术学院热带农业技术学院与旅游学院联合组建的暑期 “三下乡”暨科普行社会实践团队,在黄磊、任灵两位老师的带领下,踏着骄阳深入文昌、澄迈、屯昌三地,以无人机为笔,以红土为纸,在畜牧业生产一线与红色教育基地间,勾勒出一幅科技赋能与精神铸魂交织的乡村振兴画卷。
在文昌抱罗镇的椰林深处,世代牧牛的村落正经历一场静悄悄的变革。团队师生踏着晨露走进农户家中,指尖抚过小黄牛油亮的脊背,耳畔是牧人关于草料短缺、牛群散养难管的叹息。当团队展开无人机操作面板,当高清镜头从百米高空俯瞰这片青绿草场,一幅前所未有的图景徐徐展开 —— 巡牧路径在电子屏上化作金色脉络,草场承载力以数据图谱呈现,散养牛群的活动轨迹如星点般闪烁。
这场 “天空之眼” 的实验,为古老的牧牛业注入了科学之光。农户们望着屏幕上自家牛群的分布热力图,眼神从疑惑转为惊叹:“原来放牛也能这么‘高级’!” 无人机不仅让草场评估效率提升 300%,更让散养模式有了精准管理的可能。正如抱罗镇畜牧站站长所言:“这不是简单的技术嫁接,而是为海南小黄牛这一地理标志产品,打开了从‘土味养殖’到‘智慧生态’的转型之门。”
现场与村民进行介绍无人机
在澄迈文儒镇,现代化和牛牧场的蓝顶厂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里,自动化饲喂系统与智能温控设备早已不是新鲜事,而团队带来的低空经济构想,让牧场管理者眼前一亮。当师生们演示无人机如何实时回传牛群健康数据、如何规划最优巡检路线、如何在台风天精准投送应急物资时,一场 “牧场智慧升级” 的蓝图逐渐清晰。
无人机实验
“过去巡场靠四轮车,一天跑不完;现在无人机半小时全覆盖,牛群咳嗽声都能通过声纹识别预警。” 牧场技术员的感慨道出了科技的力量。更令人期待的是,团队提出的 “牧旅融合” 方案 —— 用无人机航拍牧场全景制作 VR 体验项目,让都市游客线上 “云养牛”、线下观科技,为传统牧场开辟了研学观光的新赛道。文儒镇镇长对此赞不绝口:“这不仅是技术创新,更是为我们找到了‘畜牧业 + 低空经济 + 乡村旅游’的黄金三角。”
行程的最后一站,屯昌南田起义旧址的古榕树沉默矗立,仿佛仍在诉说那段烽火岁月。在锈迹斑斑的步枪与泛黄的战地日记前,师生们屏息聆听琼崖纵队以少胜多的传奇,当听到 “二十三年红旗不倒” 的革命壮举时,年轻的眼眶湿润了。
南田起义指挥部团队合影
“先辈们用血肉之躯守护的土地,如今该由我们用知识去点亮。” 一场即兴的主题研讨在遗址前展开,同学们的誓言掷地有声。这种精神的洗礼,化作了实实在在的行动:团队将红色故事改编成科普短剧,在乡村振兴大舞台巡演;把革命精神融入技术培训,教农户用无人机时不忘讲述 “南田精神”。南田村委会主任动容地说:“这些孩子不仅带来了科技,更带来了让红色基因在田间地头生根发芽的种子。”
从文昌的牛群到澄迈的牧场再到屯昌南田起义的旧址,从科技赋能的创新实践到红色基因的当代传承,海南职院的学子们以青春为墨,在琼岛大地上写下生动注脚。当无人机的螺旋桨搅动乡土的气息,当红色记忆唤醒奋斗的激情,我们看到:乡村振兴的双翼,一翼是科技的创新之光,一翼是精神的传承之火。而青春的力量,正让这对翅膀更加强劲,载着海南的乡村飞向更辽阔的未来。
扫码下载新海南客户端
扫码关注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966123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