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事件”中,1级为异常;2级为普通事件,还没有产生场外影响,但有核设施内工作人员遭受过量辐射;3级属于严重事件,放射性物质极小量释放,公众所受辐射程度小于规定限值,但有核设施工作人员的健康受严重影响。
在“事故”方面,如果达到4级,则表示放射性物质小量释放,公众遭受相当于规定限值的辐射影响,同时,核反应堆堆芯和辐射屏障出现显著损坏,并可能出现工作人员遭受致命辐射的情况;5级属于具有场外风险的事故,放射性物质有限释放,此时核反应堆堆芯和辐射屏障出现严重损坏;6级和7级则分别属于重大和特大事故。
历史上,1986年的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即被定义为最严重的7级。当时,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导致8吨放射性物质泄漏,直接污染核电站周围6万多平方公里土地,320多万人受到辐射;1979年的美国三里岛核事故则属于5级。当时,由于核电站机组的制冷系统出现故障,导致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至少15万居民被迫撤离。>>>详细
氢气爆炸非核爆炸
此次福岛核电站爆炸,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核爆炸”,实则不然。此次的1号、3号机组爆炸,都是由氢气和氧气结合发生的常规化学反应,而非人们想像中的如原子弹般的爆炸。上海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核科学专家曹学武教授介绍,核反应堆从里到外一般有三道安全屏障,即包壳、压力壳和安全壳。反应堆内的燃料棒由锆合金管包裹着,如同“笔芯”套在“笔杆”里,“笔杆”就是最里面一层的包壳;反应堆必须密封在压力容器中,即压力壳;此外,外面还要套上一个由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的安全壳。目前发生的爆炸,破坏的只是安全壳外部的厂房设施,并非核反应堆本身。
日常生活也有辐射
人们似乎对核辐射有着天然恐惧。由核泄漏引起的核辐射,比较严重的是来自于核燃料反应后的“副产品”,主要包括碘—131、锶—90和铯—137等。曹学武教授说,这些放射性元素会以α、β、γ等射线形式辐射,其中又以γ射线“杀伤力”最高,若近距离接触,会导致人体各种病变,甚至影响几代人的健康。一般来讲,身体接受的辐射能量越多,其病症状越严重。
这些放射性物质的影响范围究竟多大?中国工程院院士、核物理专家乔登江认为,关键取决于泄漏的计量、持续泄漏的时间及当地的风向风速等条件。以3月13日日本政府公布的数据为例,福岛核电站3号机组附近的核辐射量一度达到1.5毫西弗(mSv),但50分钟后即降至0.2mSv,相当于人体照一次X光所受的辐射量。据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推荐的规范,从事放射性工作的人员受到全身均匀照射时的年剂量当量不应超过50mSv,普通民众则应低于5mSv。其实,日常生活中也会有微小的辐射剂量,一个普通市民一年内受到的核辐射剂量约为0.4mSv。因此,不能一听到放射性物质就简单与“致癌”、“病变”等字眼划上等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