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九七七——命运因高考而改变”之二| 名医刘翠青:发挥余热 报效祖国

“我的一九七七——命运因高考而改变”

南海网特别系列报道之一>> 刘康德:永远服从分配 永远忠诚祖国

南海网特别系列报道之二>> 刘翠青:发挥余热 报效祖国

  刘翠青,66岁,河北冀州人,国家二级教授、主任医师,河北省和北京儿童医院集团新生儿学科带头人,“国贴”专家,曾两次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2018年从河北省儿童医院退休,被三亚市人民医院作为“银发精英”人才引进,现居三亚。

  冬天里的高考

  刘翠青的苹果手机里,各种实用APP霸屏。她坚持购买苹果产品,只为能及时学习最先进的电脑实操技能。苹果回馈给客户的免费课,专门的老师通过网络一对一授课、手把手教实操,这让刘翠青很受用。

  刚一落座,她就点开手机,展示她刚做好的PPT讲义,配色生动,简洁清晰,是份很好的辅助教学课件。刘翠青身材高大,四肢修长,总是面带笑容,看上去比同龄人至少年轻5岁。

  她是河北冀州人,上大学前,一直在家乡生活。1970年高中毕业后,刘翠青进入当地兵工厂的职工医院当了一名护士。

  兵工厂每年都有工农兵大学生的推荐名额,生产部门优先,职工医院轮不上。那时候找书读是件很困难的事,刘翠青没事就翻看手中的中学课本。

  工作中,刘翠青踏实肯干,很快成为单位的业务能手。1977年9月,她正在河北省医科大学进修心电图,发现整个医院都在议论恢复高考。“第一反应是不可能,不相信。停考11年了,怎么说恢复就恢复了呢?”刘翠青居然没当回事!国庆节后,单位通知她准备复习参加考试,她这才急了,找石家庄的同学帮忙,补齐高中课本。接下来,她白天上班,晚上复习到深夜。

  “考试时间在12月中旬,天气特别冷。”具体的考试日期,刘翠青记忆有些模糊,印象最深的是单位派出一辆敞蓬大卡车,拉了一车考生前往位于井陉的考点。

  大家被冻坏了,进了考场,刘翠青直发抖,过了很久才缓过神来。看看卷子,每页最上面有一行题,下面大片留白处就是答题区,刘翠青对试卷的模样记忆深刻。很多年后,她才知道,1977年的高考,国家没有足够的纸张给考生们印试卷,还是中央领导多方协调才解决的。

  考试共进行了两天,考了四门,语文、数学、政治均为单科考,物理与化学合并一张卷子考。在那间没有暖气,只生着一个煤炉子的考场里,刘翠青挨着冻考了两天。那时,她还没料到,高中毕业7年以来,坚持学习会彻底改变她的命运。

  一个月后,刘翠青接到分数达线的通知,考上了!

  当年考试,不公布标准答案,也不公布考生分数,只通知是否达线。达线后,还要进行严格的政审。刘翠青顺利通过政审,等通知书的日子,她急得满嘴起泡。1978年2月底,通知书终于盼来了,刘翠青考入承德医学院医疗系。

  在河北工作时,刘翠青在为一名刚出生3天的新生儿诊断。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成为新生儿学科带头人

  1978年3月13日,刘翠青扛着行李走进大学校门。

  回忆大学时光,刘翠青依旧为那份难得的时光感慨万千。重新获得学习的机会,同学们格外珍惜,见什么都想学,感觉怎么学都不够,每个人都特别用功,晚上老是强制性熄灯了,大家才放下手中的书本。

  上大学那年,刘翠青已经24岁了,7年基层工作经验让她学会了认真观察,理性思考。同学们经常在一起讨论恢复高考的意义:不仅让年轻人迈进大学校门,而且引导全社会对知识的渴求。没能迈入大学校门的同龄人,后来也都通过读电大、夜大完成学业,拿到了文凭,成为有用之材。

  刘翠青自豪地地告诉记者,恢复高考头三届学生是比较勤奋的一代人,我们将学习当成终身的习惯。

  刘翠青(前排左二)与同学们的毕业合影。受访者供图

  大学毕业后,刘翠青被分配到河北省儿童医院,参与建院筹建工作,成为一名儿科医生。

  1991年,毕业10年后,刘翠青开始攻读硕士。

  2001年,毕业20年后,46岁的刘翠青通过“全国卫生系统外语水平”考试,获得出国进修资格。48岁那年,她被国家卫生部派往澳大利亚专修新生儿学。

  2011年,刘翠青带领的新生儿科入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并于2017年通过卫生部验收,全国仅有七家医院的科室入选。刘翠青也成为国内新生儿科知名专家。

  在出色工作的同时,刘翠青没有放弃母亲的责任,没有放松对孩子的教育。她把热爱学习的基因,成功“遗传”给了儿子。她的儿子东苏勃是我国天体物理学领域的专家,北京大学青年千人研究员,博导。

  在河北工作时,刘翠青主抓建设新生儿“院前转运”项目,确保接新生儿转来住院过程中不耽误治疗。转运救护车配套顶级救护设备,新生儿在车内如同进入到一个流动的重症监护室。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毕业30年,刘翠青(二排左四)与同学们再聚首。受访者供图

  为海南自贸区建设贡献力量

  2018年夏天,65岁的刘翠青正式退休。恰逢海南建设自贸区,大力引进人才,她被三亚市人民医院作为人才引进,签约五年。

  “我的大学同学,基本上都退休了,但绝大多数退而不休,仍有不少在坚持工作。把所学奉献给祖国,回报社会,是同学们终身的追求。不敢说我们是改革开放的中坚力量,但至少可以骄傲地说,我们这个群体一直努力报效祖国。”刘翠青对现在的工作状态很满意。

  刚刚过去的春节,刘翠青是在手术台上度过的。大年初三晚上,三亚一名刚出生5天的宝宝患新生儿ABO溶血病、胆红素脑病,刘翠青主持抢救工作,成功地完成了新生儿换血治疗,更换婴儿全身百分之六十的血液,打破了三亚此类患儿必须转诊海口的惯例。

  四十多年来,刘翠青就这样辛勤地工作着,“我一到医院查房,思维就兴奋,几十年高强度的工作没累跨我,反而让我的身体很好。”她挺认真地分析原因,“不停地工作,内外兼修,锻炼了身体也锻炼了大脑。”这种对工作负责的态度,令人敬佩不已。

  来三亚工作后,刘翠青不时受邀返回河北,指导重症新生儿的治疗工作。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杨子薇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原创报道

精彩海南 新闻早知道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