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棵树·槟榔篇 | 世界第四大嗜好物品 槟榔成海南人的脱贫树

  编者按:

  2000多年前,椰子树就已生长在海南岛;1500多年前,笔直的槟榔树加入;100多年前,橡胶树从东南亚与南美纷纷“北上”,来到海南,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椰子树、槟榔树、橡胶树成为海南最具热带风情的标志性LOGO,岛离不开树,树离不开岛。

  海南人民在利用、改良着椰子、槟榔与橡胶林,它们回报海南以玉液琼浆,人离不开树,树离不开人。

  自2019年8月中旬开始,橡胶、槟榔、椰子依次成为海南省长专题会议的主角儿;

  从2019年9月至11月,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依次召开椰子、槟榔、橡胶3场专家研讨会;

  2019年11月26日,《海南橡胶·槟榔·椰子“三棵树”产业科学发展研讨会》在海口举行,研讨会由海南省科学技术协会牵头,国内研究“三棵树”种植及相关产业的8位权威专家及国内外150名专家学者共聚一堂,积极探讨“三棵树”发展的技术难点与行业瓶颈。

  所有观点指向格外明晰:改革开放40年来,橡胶、槟榔、椰子成为海南农民增收的“摇钱树”,是提升海南环境质量的“生态树”,是大美海南的“形象树”,它们已成为海南人民须臾离不开的“三棵树”。

  海南如何与“三棵树”携手步入下一个蜜月期,让更多的海南人拥抱三棵树,顺利脱贫致富?

  近两个月来,带着“三棵树”更多的命题,南海网记者走进林地,走进农户,走进企业,走进科研院所,关注或参加了近期与“三棵树”相关的省内重要会议,为“三棵树”画像,讲述树与人,树与海南的故事。南海网从今日开始陆续推出《三棵树》的系列报道。

  眼前,一轮赋能“三棵树”产业发展振兴,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大战役”,已经开启……

  三棵树-槟榔篇2

  2018年,湖南由槟榔带动的相关产业超过500亿元,而海南的槟榔产值仅为190亿。海南是槟榔的原材料主要产地,但消费市场、精深加工企业都在湖南。

  全国再也找不出像槟榔这样的农产品,种植地与加工地神奇地远隔千里:种植地海南深加工能力弱,深加工地湖南压根种不出槟榔。海南槟榔如何对抗产业链转移和分工规律,将加工环节和利润都留在当地,成为海南槟榔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海南+湖南,携手在各自擅长的领域,缔造出了近千亿元的槟榔产业神话,面对这枚人类第四大嗜好品、10亿人嚼食的青色小果,不论是种植还是加工,都有很长的路要走。

  “口味王”海南公司的女工正在精细加工槟榔,它们即将装袋包装。受访单位供图

  这是一个拥有10亿人的庞大市场

  海南种植槟榔有2000年的历史,终究敌不过湖南400年的嚼食史,未能吸引加工产业聚集,产业聚集优势仍未形成。

  “中国槟榔之乡”万宁的槟榔种植面积占海南全岛过半,深加工企业的数量在2010年湖南“口味王”集团进驻海南后,也仅有4家。而湖南作为终端消费市场,拥有1000万人的客户群,比海南总人口数还要多,造就的行业规模为120家槟榔深加工企业。在湖南槟榔加工产值以每年20%速度递增的巨变中,海南种植户成为一个个小注脚。

  槟榔原生长在马来西亚的热带雨林中,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国家,印度是主产国之一,产量约占世界槟榔的一半以上。据万宁市槟榔和热作产业局2014年的数据,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槟榔出产国。

  “全世界有10亿人嚼食槟榔,这是一个庞大的市场。”海南槟榔协会会长彭庆美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几乎全部嚼食槟榔,这个市场不抓住,很快会被东南亚国家抢占。”

  她举了个例子,“口味王”独特的加工方式,使得它在东南亚国家格外走俏,一包在国内售价为20元人民币的“口味王”白果,在越南的销售价是20美金!

  深受海南人喜爱的槟榔,到底是什么味道?久居北方的记者第一次近距离接近槟榔,决定尝一尝。

  采访当日,“口味王”海南公司的会议室桌上,每个座位前,摆着一盘真空袋装“口味王”白果。撕开一袋,一股淡淡的咖啡味道溢了出来。记者将只有人手指粗细的槟榔放入口中嚼了起来。很快,一股清凉的薄荷味出现了,夹杂着一丝葡萄的香甜。在嚼食中,粗纤维的口感并不好,充斥着整个口腔,粗暴地碾轧了一切味道。记者专心致志地想嚼出些汁水,但最终没能坚持过一分钟。

  大约三分钟后,头开始发晕,转瞬便是微醺的状态,喉头发紧,有些涨疼,喝下一瓶矿泉水,稍有缓解,又一瓶,再一瓶……大约15分钟后上述感觉消失。

  这是第一次吃槟榔的普遍状态,一切皆因槟榔的药物作用——加速新陈代谢,它提神的作用就是这么强大。

“口味王”海南公司包装车间的工人们在工作。受访单位供图

  槟榔产业深度参与脱贫

  近年来,外界对槟榔安全性的质疑,彭庆美认为消费者最有发言权:世界对槟榔的利用主要有食用和药用两种方式,然而,槟榔虽然是一种常用中药,但是其大部分原料产品并未流向药材市场,而是经简单加工后供人嚼食。在嚼食过程中,人们享受槟榔带来的健胃、御寒、提神等功效,在中亚、东南亚、南太平洋诸岛,包括我国的台湾、海南及湖南,嚼食槟榔十分盛行,甚至成为一种传统习俗。

  世界不同地区制作槟榔的手法各不相同,比如泰国和柬埔寨的山地部落通常在槟榔中加入丁香和桂皮,而在印度的一些地方,槟榔里可能会包着小豆盏、果子冻、食糖或者磨碎的椰肉。目前,槟榔已成为仅次于尼古丁、乙醇和咖啡因的世界第四大嗜好物品。

槟榔已成为海南民俗的一个重要元素。万宁市槟榔和热作产业局供图

  目前,万宁槟榔深加工企业主要有海南口味王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海南和畅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海南雅利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和海南绿槟榔科技有限公司4家企业。2018年这4家槟榔深加工企业加工产量约1.25万吨,产值约17.5亿元。

  万宁市政府的数据显示,海南99%的槟榔鲜果都加工成干果(半成品)供应到深加工企业进行深加工。这是个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在加工环节,仅“口味王”海南公司就解决了5000人就业。

  该公司还尝试一种新的扶贫方式:贫困村集体入股分红,实现集体脱贫。按照“党建+企业(合作社)+贫困村”的产业精准扶贫模式,2018年,该公司分别与万宁市北大镇的5个村委会签订委托投资协议,每个村分别将50万元扶贫专项资金入股海南口味王科技发展公司,共计250万元,委托口味王进行资金托管。

  “口味王”海南公司承诺在10年内,每年按不低于10%的比例给予各村入股金分红,首笔25万元分红资金,于2018年12月30日按每村5万元分红到位。

  在海南,“口味王”正尝试寻找槟榔智造的另一种答案,以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

槟榔深加工有多达十几道的加工环节。受访单位供图

  价格与病虫害的药方

  万宁槟榔种植户蔡先达对自己的槟榔园进行精细管理,每亩1100公斤的产量,是个很拿得出手的数字。海南最好的槟榔园的产量,最高记录为1200公斤。

  蔡先达坦承,很多人对槟榔有一种错误认识,普遍认为槟榔树是“懒人树”,种下树苗后只需粗放管理。但这样做的后果是亩产量大大降低,甚至低至亩产150公斤。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同时承担着槟榔的研究工作,所长王富有研究员认为,种植面积并不是越多越好,海南需要改变观念,提高产能。海南省农业农村厅与省林业局对此有同样的共识。

  省农业农村厅下一步要推动槟榔产业园区化、集约化、全链条发展,大力引入企业入琼收购。

  海南正在筹划启动槟榔地方管理立法工作,参照食品标准制定槟榔加工地方标准。万宁市槟榔和热作产业局局长林基告诉南海网记者,6年前,万宁市政府就明确了槟榔产业转型升级的三大方向:一是让槟榔果“由黑变白”,将槟榔传统烟熏黑果工艺改造升级为热泵烘干白果工艺,消除此前黑果加工时吸附的焦油,让槟榔更健康;二是要“由硬变软”,即省去槟榔传统烘干工艺程序,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直接从槟榔鲜果中萃取分离出活性成分——槟榔生物素,消除槟榔鲜果和干果粗硬纤维在嚼食过程中造成的黏膜损伤;最重要的转型是“由食转药”,即充分挖掘槟榔作为四大南药之首的潜力,加大药用方面的研发,“槟榔碱的抗血栓作用非常强,药用效益比食用更好。”敬请继续关注《三棵树·槟榔篇3》。

  曾经的槟榔传统烟熏黑果生产现场,现在全部得到整治。万宁市槟榔和热作产业局供图

  (南海网、南海客户端海口11月27日讯 南海网首席记者 康景林 记者 张晓华)

  系列报道>>>

  槟榔篇:

  三棵树·槟榔篇 | 位居四大南药之首 海南槟榔难题多

  三棵树·槟榔篇 | 多管齐下 海南深度提升槟榔产业

  椰子篇:

  三棵树·椰子篇 | 十年蓝图:海南椰林面积有望增加80万亩

  三棵树·椰子篇 | 椰子大省缺椰子 海南深加工椰子原料九成靠进口

  三棵树·椰子篇 | 种椰子能发家 N种方法挨过投入期

  独家评论>>>

  海南椰子产业转型升级亟需提高科技含量

南海网版权声明:
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
责任编辑:林芳羽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原创报道

精彩海南 新闻早知道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