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周刊 | 万宁小海:从驭海到共生

  万宁小海:从驭海到共生

  文\海南日报记者 蔡佳倩

  万宁小海是中国最大的潟湖内海,面积近50平方公里,海产丰富。小海处于淡水与海水交界处,饵料丰富,利于鱼、虾、蟹类繁衍,著名的和乐蟹、港北对虾和后安鲻鱼都是这里的特产。万宁小海周边分布着和乐镇、后安镇和万城镇,渔民世代耕海牧渔,与海洋朝夕相处,也收到了海洋的慷慨馈赠。

  目前,万宁正在小海入海口处修建港北大桥。大桥建成后将贯穿南北,让天堑变通途。

  日落耕海清晨归

  港北一般指和乐镇港上和港下两个自然村,在万宁小海的北岸,常住人口有6000多人。作为万宁市的渔乡之一,港北港的居民们大多以海为生。

  “以前出海充满了不确定性,收成得看老天的脸色。”59岁的港上村村民蔡开天小时候曾见过父辈开着手摇船出海捕鱼的情景。长大后,蔡开天没有从事渔业,退伍后回村当了村医。

  “出海捕鱼,有时鱼满舱,有时一无所获。”70多岁的港上村村民吴石光说。港北港的渔民至今仍然保留着老一辈的捕捞方式,傍晚出海,清晨归来。

  今年60多岁的老渔民卓石雄如今已经不再捕鱼。他骄傲地告诉海南日报记者,靠着在小海里捕鱼和在渔排上养鱼,他把两个儿子拉扯大,孩子们后来都被“211”高校录取。

  卓石雄的大儿子卓王文如今在海口一家大型企业工作。平时一有空,他就要回万宁老家看望父母。回海口的时候,他都会买一些小海鱼,“我忘不了小海的味道。”

  卓王文告诉海南日报记者,他们在小海边度过了欢乐的童年时光。当时,小海低矮的防波堤是用泥土垒成的。从远处看,小海和田野的分界线并不那么明显,弯弯曲曲地像爬行的蛇。小海海岸沿线的坝门很多。源源不断的水流,通过坝门注入小海,双方进行着“温柔”的较量,保持着天然的良性循环。

  港北港是观察和体验海南渔民耕海牧渔较好的地点之一。这是由港北港的构成和位置决定的。港北港在海南东部海岸的正东面,渔港由外海和内海组成,从内海到外海,仅有一个小小的出海口。神奇的是,出海口边上有一个小岛和一个大岛,大岛与小岛之间又有一个小小的通道,出海和归港的渔船有许多都要经过这条水道。外面的小岛叫外峙,里面的小岛就是内峙了。外峙岛是海鸟栖息的好地方,有成群的海鸟在岛上栖息。内峙北边绵延数里的海岸拥有金黄色的沙滩,海岸边矗立着嶙峋礁石,鱼虾众多,是海钓者的天堂。从每年8月到第二年的清明节,是港北港海钓的最佳时间,常有本地海钓爱好者到港北港的十八排海域拖钓。

  据《万宁县志》记载,小海与南海相通,借助南海潮汐涨落,促使其水质循环变换。这里还与几条河流相通,淡水流注,降低了海水咸度。驰名中外的和乐蟹、港北对虾,后安鲻鱼、石斑鱼、港北马鲛鱼等都是小海的特产。港北马鲛鱼生活在淡水出海口海域,和别处的马鲛鱼相比,肉质、口感都更胜一筹。

人们在港北港晾晒的鱼干。特约记者 蒙钟德 摄

  向海而居 以海为生

  上世纪六十年代,虽然渔民捕鱼技术较为落后,但是小海丰富的水产资源可以维系周边村民的生活,成为他们可靠的经济来源。村民们发明了多种捕鱼方法,包括俗话说的“围圈”“牵掂”“撑白埠”“晚上摸虾”等。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捕鱼的技术有了明显进步,开始使用较为先进的网具,包括俗话说的“牛肚网”“海鲤网”“角网”“装袋”“晒虾网”等。

  每天临近黄昏,上百只小船从码头出发,第二天早上满载而归。小海泊船的岸边成了卸货的码头,非常热闹。渔民收获的鱼类很多,有“海鲤”“鲻仔”“铜盘”“白翅”“山哑”,还有对虾、海蟹、赤脚虾等。

渔民在港北港作业。海南日报记者 于伟慧 摄

  上世纪90年代当地渔民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如今在海口工作的港下村80后村民翁惠妃还记得,自己小时候曾在作文里描述过当地的渔排景象:“登上港北港二溪桥,从桥上望向小海海面,绵延几百米都是养殖户的渔排。十来个方形的养殖网箱连缀成片,中间是一间小木屋,养殖户用油布裹住塑料泡沫箱或旧油桶做浮子,这些浮子上还吸附着不少生蚝……”

  发展水产养殖给当地渔民们带来丰厚的利润,他们很快富裕起来,很多人盖起了两层小洋楼,购买了汽车。

  在小海边长大的苏德智回忆道,“童年时的小海,是我们小孩子的天堂。”每逢周日,他和小伙伴们跟着大人到小海里“捡猪菜”“摸土雷”“割土龙”,到海边放牛、在坝门钓鱼等。有时,他们一起在退潮时捉鱼,跑饿了、累了就在岸上烤鱼吃。

  “那时的小海,也是白鹭、海鸭、天鹅等鸟类的乐园。它们有些三五成群,有些喜欢独处。”苏德智说。

俯瞰港北小海。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摄

  龙舟赛助力渔旅融合

  由于当地的水产养殖缺少科学规划、网箱分布密度过大等问题,引发了小海污染问题。此外,由于小海出海口狭窄、通道淤塞,一到汛期就会影响防洪纳潮和水体交换。人们逐渐意识到,小海已不堪重负,生态保护、渔民转产就业迫在眉睫。

  从2012年开始,和乐镇港北与中华龙舟大赛结缘,使当地渔民看到了生活的更多可能。

  港北港因为中华龙舟大赛声名鹊起。一直以来,港北港就有端午赛龙舟的习俗。附近村民钟华亮童年时最快乐的事莫过于过年和过端午。快到端午节时,村里的叔叔伯伯们就开始忙起来了。他们赶海回来后,又为了龙舟赛聚集在一起。大家一起商量怎么喊口号、敲大鼓,怎么划龙舟、划到哪里就冲刺。老船手们讲得头头是道,钟华亮和伙伴们听得津津有味,“我们都想快点长大,穿上统一的队服去赛龙舟,那该多神气啊!”

2015年中华龙舟大赛首站比赛在港北港开赛。海南日报记者 宋国强 摄

  从2012年起,港北港成为每年的中华龙舟大赛的第一站。此后,每年农历二月二“龙抬头”时,就是中华龙舟大赛开锣之时。港北港迎来了龙舟大赛,也迎来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得益于体育赛事的举办,港北港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了很大提升。2012年5月,港北一级渔港建设项目开工,2016年完工,港口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

  渔民们的家也变得越来越漂亮。当地沿海大部分民房都进行了立面改造。一些渔民做起了渔家乐生意,“生意好的时候,有人一年有四五万元的收入。”和乐镇港上村党支部副书记钟华香说。

  港北港的渔家乐曾经历过一段时间的野蛮发展。随着游客增多,小海沿岸分布着大量垃圾。去年,万宁市拆掉了小海上违规搭建的海上餐排,并将在今年底前完成不符合规划的养殖场的清退。

  钟华香表示,“绿色发展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将持续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和发展。”

  随着人居环境整治观念不断深入人心,当地村民现在不仅会自觉清扫自家垃圾,还会自发清理附近海岸线上的垃圾。“我们的家园变得干净漂亮了,才能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游玩。”钟华香说。

在港北港观看龙舟赛的群众。(资料图)

  临近春节,正是港北港最繁忙的时候。傍晚时分,渔船出海。到了次日早上,渔船归港,渔民、渔婆、渔商纷纷聚集在码头,卸船、过磅、装箱……渔港上熙熙攘攘,一派繁忙景象。

  近日,吴石光全家人都在码头上忙着将渔获装入箱中,他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现在,马鲛鱼的价格已经涨到近160元/斤了,接下来还会再涨。”

  夕阳西下时,在港北港码头,偶尔还会看到一些拿着相机的摄影发烧友。夕阳将小海染成一片金黄,渔民们开着渔船在港口穿梭。

  从过去的靠海吃海,到海水养殖,再到渔旅融合,港北港附近的居民不断探寻着渔乡振兴之路。

  新闻多一点>>

  老爷海:宁静的“一条海”

  文\海南日报记者 蔡佳倩

  诗人顾城说,“我需要,最狂的风,和最静的海。”在很多人眼中,老爷海便是“最静的海”。

  作为万宁的第二大潟湖和小海,老爷海总面积共9.8平方公里,滩涂面积约1.2平方公里。老爷海形状狭长,酷似古代女子别在发髻上的一支银钗,故当地人又称之为“一条海”。

  气质恬静的老爷海,为何有个霸气十足的名字?这就不得不提到老爷海的传说了。

  传说,古时候在老爷海捕鱼的周边村庄主要有龙保村、新村和龙山村、东澳村等。渔民们捕鱼时,经常会因为海区的归属、撒网的先后和深浅等问题产生矛盾,发生纠纷,甚至引发械斗和诉讼。州府的知州官老爷传来各方人等对簿公堂,判道:“这小海既非龙保、新村人之海,亦非东澳、龙山村人之海,而是全万州人之海。我是本州知府老爷,是本老爷之海,应叫‘老爷海’。‘老爷海’就由本老爷来安排。”按照州官判决,没田没地、世代靠海为生的龙保、新村乡民可在海湾里捕鱼谋生;有田有地的东澳、龙山乡民勉力耕作,只能在浅海钓鱼,拾些螺蚌,不得造船织网到深海捕捞,因此不得争执、侵扰械斗,世代和谐相处。“老爷海”的名字因此便流传开来。

  80后商人王冬的老家在万宁市东澳镇龙保村。他小时候家徒四壁,靠父亲出海捕鱼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后来,父亲又用网箱养鱼,家境慢慢富裕起来。“老爷海慷慨地为人们提供丰富的海产品,养活了许多人。”王冬说。

  在老爷海的岸边,红树林枝繁叶茂,一群白鹭在红树林边飞翔觅食。北岸群山延绵、树木葱茏,岭腰有几块巨石耸立在绿树中;南岸的神州半岛上,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耸立在山水之间。

  随着神舟半岛旅游资源的开发,许多老爷海周边村庄的渔民不再从事传统捕捞业。“以前我们在海边捕鱼时,常常有外地游客向我们打听:能不能跟着渔船去海钓?能不能开到洲仔岛或加井岛去观光游览?”住在老爷海附近的渔民告诉海南日报记者。

  近年来,许多老爷海附近村庄的渔民,从神州半岛的开发中嗅到商机,纷纷做起了海钓、餐饮生意。

责任编辑:吉训侦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文体

娱乐文体活色生鲜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