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记 | 徐则臣:沉香课

>>>点击进入专题<<<

  徐则臣

  2021年5月9日,星期日,海口

  一件事如果六天内连着出现两次,而且它的确很重要,那就意味着你不应该再绕着它走了。如果你5月4号认真看了博鳌的南海博物馆,9号又细致地参观了海南博物馆,如果这两个海南最重要的博物馆里都设有沉香的专题展,那你就不能一厢情愿地认为这事纯属巧合。它的确不是巧合,而是必然,在海南,不管你懂不懂,不正视沉香肯定是不对的。今天我决定改正错误。

  我的确不懂沉香,沉香是怎样的一种树或者木头,我都不知道。除了偶尔在茶馆或者某个极风雅的朋友家里喝茶,见识过个把精致的沉香摆件,之外,我对沉香的所有认识都来自一根根线香。插在某个同样精致的香插或者香炉里,看袅袅的青烟摇曳着被清风送来,我常会下意识地多吸几口,听说沉香昂贵,浪费了可惜。

  沉香到底有多金贵,我其实也不明白,反正大家都说它值钱,既然众口一词,那肯定是贵的。即使我本能地抱有疑虑,就像普洱和武夷岩茶也曾让贵得我生疑一样,沉香的名字倒一直是在说服我的。汉字就这么奇怪,一个“沉”字,你无端地会觉得它真的不容易,能“沉”的、需要“沉”的一种香,它必定是稀少的;物以稀为贵,难能也可贵,所以它值钱是应该的。我就是这么想的。也经常听说某某人收藏沉香,碰巧也知道此人确实腰缠万贯,那就更坐实了我的判断,其贵自是如金,我等小民更不必染指了,于是早早断了念想。念想断得如此彻底,物极而反,日常间甚至碰上了也要闭目塞听,刻意避开,好像多看两眼也能败家,这就是我对沉香无知到了令人发指程度的原因,也是4号那天在南海博物馆中,看了《故宫·故乡·故事——故宫博物院藏黄花梨沉香文物展》也没能看进眼走入心的原因。

  今天在海南博物馆又见沉香,而且辟专厅“沉香馆”做长年展,内心不免有所松动。陈江馆长又说:到海南,不看沉香,怎么可以?言下之意,到海南,不懂沉香,又如何可以?我不得不上了心,赶紧随馆长的指引,仔仔细细把沉香馆学习了一遍。

  百度百科上说:沉香,中药名。为瑞香科植物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Lour.)Gilg含有树脂的木材。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福建等地。具有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之功效。常用于胸腹胀闷疼痛,胃寒呕吐呃逆,肾虚气逆喘急。

  可入药,但似乎入药者极少,主要是收藏和做香。

  两次博物馆的沉香展对我首先是个常识的启蒙。惭愧,我一直以为沉香就是一种树名,这种树天生异禀,从根须到枝叶哪哪都是好东西,折一段晒干了就可以当香点。就跟对黄花梨的误解一样,以为这棵黄花梨既然是黄花梨了,那它就哪里都是黄花梨。谁知道堪当黄花梨之用的只是黄花梨木树心的那一小部分。黄花梨经常和沉香同时展出,原来是有道理的。它们最重要的交集不是同为名木,而是它们真正有价值的那部分,都是整体中极小的那一部分。沉香,不等于沉香木,沉香只是沉香树修复受到外界伤害时产生的油脂,是沉香树“痛苦”的分泌物。分泌物从来都不会泛滥,如同眼泪。尽管我们形容悲伤时会说,泪流成河,但实际上我们知道,跟漫长的人生相比,痛苦的真相只能是落泪成珠,不管男人女人,有泪都不会轻弹。因为沉香木的分泌物稀少,所以珍贵,当然也因为价值的确也高,才获得了“植物中的钻石”、“众香之首”、“香中之王”等美誉。

  受伤害的方式有很多种。当它还只作为自然界的一个树种的时代,主要是风摧、雷劈、虫蛀、泥石流撞击、动物攀爬碰折等偶然因素所致;当它的价值,尤其是收藏价值被发现后,沉香木迎来了另外一种全新的、规模更大、定位也更精准的伤害,人为的伤害。在沉香馆,我看到了一截沉香木,上面有规律地排列着铁钉钻过的洞眼,在洞眼周围,灰黑色的沉香在缓慢生长。因为沉香需求量激增,全靠自然形成周期过长,量也小,所以人类迫不及待地上手了。想起龚自珍的《病梅馆记》。当一种关于“美”的共识达成,“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时,以“夭梅病梅为业”者就出现了,“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于是“江浙之梅皆病”。病蚌成珠,病木生香;求珠不惜蚌病,为香不惜木伤。可能是我尚未尽得沉香之美,理解不到位,所以想到了夭梅病梅,真懂沉香者没准看法完全相反,讥我在作外行的聒噪。

  不是所有的沉香都一样。不同沉香散发的香气和味道也有差异,有轻柔甘醇者,有猛烈甘甜者,亦有清香凉爽者;产地不同,制作方式的差异,也会导致不同的感觉。加里曼丹沉香的味道就比较醇厚,香味浓重,层次变化也大,尤其是土沉香,势大力沉,余味持久,应该算沉香中的重口味,宜做香料。达拉干沉香在常温下香味更浓郁,奶香中间以清甜的凉意,幽柔之感让人倍感温馨。文莱沉香的香韵又有别致,初嗅甘凉,再品有花香,尾韵则携有乳味。那么海南沉香呢?

  陈馆长介绍了几件样品,他盛赞海南沉香之上佳。颜色深,香味浓,油脂多,尤其黄油格和黑油格堪称沉香中的极品。自唐以降,海南沉香就是向朝廷进贡的特产。上有所好,下必甚之,民间也兴起沉香消费热,源源不断的海南沉香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行销海外,更多的通过各种途径输送到了内地,当时的海南岛堪称香岛。苏东坡谪居海南时,就曾在文章中描述过当年海南人民以沉香交换生活所需,以及当地居民伐木采香的场景:“海南多荒田,俗以贸香为业……民无用物,珍怪是殖。播厥薰木,腐余是穑。”

  从宋代起,人们开始对沉香趋之若鹜,价格急剧上扬,从黎峒贩卖到中原的沉香炒到“与白金等”,“一片万钱”。清代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亦载:“欲求名材香块者,必于海之南也。”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这是姚明保护大象的公益广告的台词。把沉香比作象牙,白木香就是大象,于是,大象们被肆意地放倒。生存环境的破坏加上掠夺式砍伐,沉香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浩劫,几近枯竭。苏东坡对疯狂采香也表示过深重的忧虑,诗曰:

  沉香作庭燎,甲煎纷相如。岂若注微火,萦烟袅清歌。贪人无饥饱,胡椒求亦多。朱刘两狂子,陨坠如风花。本欲竭泽渔,奈此明年何?

  沉香馆看完了,的确知识大涨。看到了草木之美,也由衷感叹世界之丰富与相似:沉香之于本树,岂不正如文学之于生活、之于作家?好的文学也当是生命伤痛的分泌物。当然,文学在今天的命运远不能攀比沉香,但腻滥的文学之于别样的“买卖”、“夭梅病梅”和“滥砍滥伐”,道理一也。由是,愈加五味杂陈。

  图片均由记者孙春丽摄

南海网版权声明:
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
责任编辑:吴婵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原创报道

精彩海南 新闻早知道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