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小康路 | 罗蓬黎村

  罗蓬村是三亚一个偏远的纯黎族山村。

  说它偏远,一点不假。地处三亚的北部山区,离市区近50里,三面环山,东边有尖岭、落牙岭、三郎岭,西边为石牛岭、草蓬岭,翻过正北面的鬼岭、呆崖岭,便到了保亭县境内。

  自古边界多为山区,经济相对落后,罗蓬也概莫能外。当然,偶有繁华富庶的,那一定是南来北往的交通集散之地,如被称为“五省通衢”的徐州、贾平凹笔下的“一脚踏三省”的白浪街等。

  最早的一次罗蓬之行,那已经是三十多年前的事。有朋友在那里教书,专程去探望,顺道看看人们口口相传的艰苦地方究竟啥样子。去罗蓬的路皆为土路,经过的村庄几乎是低矮的茅草房。村里的狗见了生人,便成群结队从四面八方跑到篱边或路上狂吠,怪吓人的。记得那天,两只凶巴巴的狗还追着我们的单车,把我们“欢送”到了下个村口后才肯折返,大有宣示主权、捍卫领地不容侵犯的意味。狗的叫声徒增了一些乡间野趣,长长的路似乎也被狗“叫”短了,正午的时候我们抵达罗蓬。

  矮矮的茅草房沿山脚、水田而建,三两户,或十户八户建在一起,多为黎家族居。两片大大的水田,那是村民养生立命的土地,初秋的阳光下却长满了萋萋的荒草,倒是三面环村的青翠山岭,几头低头吃草的黄牛,一群浅翔的白鹭,给这个村庄带来了些许生气。这是罗蓬给我的最初印象。

  走进村中的罗蓬小学,那天是星期天,校园一片空寂。学校有两排教室,一排茅草房,一排砖瓦房。砖砌的两个教室之间隔出两个半间宿舍,是给外村教师居住的。当我们敲开其中的一扇柴门时,面对两个不速之客,朋友很是欣喜,旋即却是连声的责备。

  责备是有原因的。那时候的罗蓬村里无临时市场,连间杂货店也没有,村民的柴米油盐酱醋等日常生活品,得到离村十多公里的田独镇或荔枝沟镇购买。大中午了,灶冷盘净篮空,吃饭便成了问题。无奈,朋友领着我们去部队医院混食堂。这一“混”,又走了半个村子,一个花园似的部队医院出现眼前。假若不是亲眼所见,真不敢相信一个小山沟里,竟然藏着泾渭分明、天壤之别的两个地方。令人费解的是,医院建在山沟里却未能给村庄的建设、黎胞的生活带来变化,贫困像荒草一般恣意在这片土地上生长。后来,部队医院搬到市区,少了军车、军医、军人影踪的罗蓬村,一段时间变得更加落寞。

  转眼几十年过去,中间曾两次去过罗蓬,但村子给我的初始印象没有改观。

  三亚撤镇设立吉阳区,罗蓬村沐浴党的利好政策,山多路远不再是包袱和负担,山清水秀成为发展的潜力所在,精准扶贫、美丽乡村建设,村民的精气神被激发出来了,穷根被拔掉了,整个村庄变漂亮了。

  如今的罗蓬,三条高等级的乡村硬板路直通村里,当年的那条土路更平坦更宽敞了,连接民居的入户小道都全部水泥硬化。走在整洁的村道上,仿佛穿越了时光,一下子从黑白照片到彩色照片的转换,镜头中看到的是美轮美奂的景色,在村里听到的都是激动人心的“传奇”故事。

  罗蓬村是革命老区村,村中矗立一块大石头,上面镌刻着“革命老区村罗蓬村”八个红底大字,似乎向路人讲述着革命战争年代硝烟弥漫的壮烈故事。过去,罗蓬村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牺牲和贡献,改革开放的今天,老区人民发扬革命传统,挺起腰杆脊梁,铆足劲、拓思路、图发展。一个黑山羊养殖合作社,全村85户建档立卡户、345人加入,每年从中获利分红近20万元,农民企业家吉立斌成为该村产业扶贫典型。驻村第一书记吴鸿聪和村两委班子、党员,与农户攀穷亲、结对子,实施网格化包点帮扶,“帮”出无隔阂的党心民心,“扶”出老百姓的致富信心。区政府开辟了一些农村公益岗位,让部分建档立卡户在家门口就能就业。一批像蓝清辉、吉文、王龙等年均收入万元以上的“脱贫之星”脱颖而出,他们不仅建起了小洋楼,有的家里还买了小汽车。小康路上决不让一个老百姓掉队,暖人心窝的扶贫故事在村里到处蔓延。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罗蓬村火热的实践中得到证明。你看,山坡处,芒果、槟榔成林成片;田野里,稻菽、瓜菜常种常绿,一派生机和希望。一栋栋崭新的楼房拔地而起,贴着瓷片的墙壁在阳光下特别耀眼;昔日花园似的部队医院与现时的黎村形成360度的反差,成了影响村容村貌的一处硬伤。村里有了市场,小学校改建扩建了运动场、舞台、教学楼,校园里处处传来琅琅书声、欢歌笑语。村民吃上自来水,鸡鸭在庭院的绿树下承欢,而在村道上游走的狗见到生人也懒得追着狂吠了。村民扔掉一些陋习旧俗,更新观念,电商微商入村,多个农民合作社相继成立,转变了经营方式,增加了经济收入。悄然兴起的农家乐,让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罗蓬村的山好,水更好。仙女湖等几个山塘水库,蓄积的不仅是充足的雨水,更是润泽山脉、润泽村民心田的甘泉。草蓬水库,一汪碧水,两岸青山,湖光山色,相互映衬。北岸修建了休闲栈道,供游人散步观赏。清晨、傍晚或雨后的草蓬水库,雾从湖面生,袅袅婷婷往山里飘,如丝如缎,雾浓时,半个后山、整个山脚下居住的人家都被笼罩,晕成一幅山水国画,美不胜收。这里也就成了游人和摄影师经常光顾的地方了。

  罗蓬黎村,美丽乡村的一个缩影,新时代催人奋进的一首进行曲!

责任编辑:林芳羽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专题新闻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