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师生家长 预防青少年溺水 需堵更需疏

>>点击进入专题<<

  查堵点 破难题 促发展

  7月7日,山西永济5名学生溺亡;7月10日,湖南湘潭5名学生溺亡;7月13日,河南驻马店6名学生溺亡。进入暑期,全国多地相继发生青少年溺水事件,无论事件的发生是偶然还是必然,在脆弱的生命面前,都只是事后的结论。唯一重要的是,如何能在事前避免这一切的发生?

  教育是基础

  作为三亚鹿城救援队水队队长,游泳教练李波多次参与水上救援工作。游泳者溺水时的经历,在李波看来,大都有相似之处。

  “首先是水深、体力、应激等触发原因,导致游泳动作中止,游泳进程被打断,继而引发呛水,破坏呼吸节奏,最终溺水。”今年暑假期间,李波又接受了一批新学员,其中以青少年为主。

  学生在上游泳课。记者 石祖波 摄

  体力与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更容易在水中遭遇险情。在教授游泳动作之前,李波先让学员们把头埋进水里,练习闭气,“闭气的时间能够多延长一秒,将来的自救就能多赢得一秒生机,同时也能在闭气的过程中体会呛水、心慌等溺水时出现的情况。”

  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印发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指出,包括溺水、交通事故在内的常见伤害,其所导致的死亡占全部伤害死亡的84%左右。对于青少年而言,溺水更是被视作“头号杀手”。

  在许多人眼中,远离水域,也许是一个办法。然而,即使“禁止游泳”的警示牌早已立起,青少年溺水事件依然在发生。

  学生在上游泳课。记者 吴岳文 摄

  “玩水是孩子的天性,也是一种需求,仅仅靠‘堵’,很难取得效果。”资深教育专家季竟成教授认为,一味治堵不如疏堵结合,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游泳行为、正确学习游泳技能,将玩水的天性转化为游泳的水性,才是更好的办法,“如同孩提时学习走路与跑步,孩子们应当具备涉水的基本常识。”

  近年来,海南省大力开展青少年游泳教育,根据教育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2018年暑期海南省中小学生溺水事件比2017年同期下降56%,溺亡人数比2017年同期下降36.8%。截至2020年暑期,海南全省通过校内校外游泳池共培训39.1万名中小学生,其中31.8万名中小学生通过考核。

  掌握游泳技能,是否意味着万无一失?“学习游泳并不只是为了日常游泳,而是掌握一项最基本的生存技能,毕竟现实中存在许多危险水域。”季竟成认为,游泳教育是防范青少年溺水的基础,在此之上,仍需制度监管。

  制度是维系

  根据相关部门统计,海南省中小学生溺水事故多发生在课外时间及节假日,其中以暑假为多发期。溺水者年龄段集中在11岁至15岁,占比超过2/3,乡镇农村孩子占比较高,达90%以上。

  “正规泳池具备救生员及相关救护人员,需要保障和提升的是从业资质方面。但是在自然水域,这一切救生条件几乎难以满足。”三亚鹿城救援队水队队长、游泳教练李波多次在自然水域实施救援,看似平静的江河湖海,实则暗藏杀机,“不建议青少年在无人看管的情况下前往自然水域游泳,自然水域水况复杂,容易发生险情。”

  然而,目前海南省仍有7个市县的13个乡镇没有建设正规游泳池,省内各中小学校也未能实现“一校一泳池”。

  学生在上游泳课。记者 吴岳文 摄

  “在校园游泳池尚未全面建设普及的当下,城里孩子可以去小区或者专业游泳机构练习游泳,但是乡镇农村的孩子怎么办?”资深教育专家季竟成教授认为,海南省水系众多,江河湖海遍布,对于身处乡镇农村的孩子而言,游泳池太远,自然水域太近,“疏堵结合,还需更细致的管理手段。”

  水况复杂的江河湖海,无人看管的山村水塘,都是潜藏的“杀手”。司法专家、高级法官霍建军建议,当教育部门已经开展青少年防范溺水的教育工作之后,其余的职能部门也应当行动起来,建立完善的自然水域安全管理机制。

  “目前国内大部分地区都尚未制定完善的地方性自然水域安全管理单行法律,每个地区情况不同,但是防范青少年溺水的重要性都是相同的。”霍建军认为,水域资源丰富的海南省,需要一部细致的自然水域安全管理法规,用于管理自然水域,以及在此开展的游泳、泛舟等水域娱乐项目。

  事实上,包括海口、三亚在内,海南省多地已经出台海水浴场管理的相关规范。但是霍建军表示,规范不等同于法律,海水浴场也不能代表所有的自然水域,通过立法划清不同自然水域的管理和责任范围,才能有效推动各部门进行常态化监管,维系青少年防溺水教育的基本成果。

  “例如,确立江河湖海、山村水塘的所处区域和管理单位,以责任落实和常态监管为主,厘清责任范围,建立追责机制,用制度化的手段确保自然水域的安全有效管理。”在霍建军看来,建立法治社会,需要完善细致的法律条文作为支撑,“海南正在建设自由贸易港,越来越多的人在海南投资、创业、旅游,建立相关的自然水域安全管理单行法律,不仅是防范青少年溺水,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社会发展。”

  共识是关键

  开展青少年防溺水教育,也许是教育部门、家长的责任;建立相应的法规制度,也许是司法部门和立法机构的工作。但是防范青少年溺水,却不只是某一个单位、某一个人的责任,在司法专家、高级法官霍建军的眼中,这是需要全社会统一认识、共同努力的事情。

  “暑期以来,社会各界都在讨论青少年防溺水、游泳教育等话题,说明大家已经有了初步共识。”当每个人都把同样的事情放在心上,这件事情也就得到相当的社会关注度,霍建军所希望的下一步,是社会各方力所能及为青少年防溺水做一些事情。

  进入暑假,三亚鹿城救援队水队队长、游泳教练李波发现,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让孩子接受游泳训练,“4岁到10岁之间的儿童居多,有些家长也在一旁跟着学,说明家长的意识在提高。”

  学生在上游泳课。记者 梁振文 摄

  让李波欣慰的是,暑假期间,三亚多家游泳馆和小区泳池持续对外开放,为青少年提供了亲近水体、学习游泳的场所。

  盘活存量泳池,也是资深教育专家季竟成教授的看法。“在海南省内多个市县,有不少以‘候鸟’人群为主体的新建小区,暑期正是入住率不高的时候。”季竟成建议,相关部门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利用小区泳池,联合相关机构开展游泳教育。

  当防范青少年溺水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共识,各方也在逐步开展行动。

  近期,海南省水务厅搭建“水库云管家平台”,实时监控水库,进行安全管理;6月15日上午,海南省教育厅召开普及中小学生游泳教育相关推进会,要求小学毕业生在今年8月底前学会游泳,小学四年级至初中三年级在今年11月底前学会游泳;去年底,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落实防范中小学生溺水工作责任的通知》,要求全省各市县健全完善防范学生溺水工作的联防联控机制。

  近一段时间以来,李波没有接到关于青少年溺水的救援任务,李波希望,这样的救援任务能够继续少下去,让青少年溺水事件彻底成为社会各方共同攻克的难题。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记者 贺立樊

  谨防溺水,这些小知识要牢记!

  教会孩子们掌握防溺水的相关知识,关键时刻能救命。本报特邀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外科(创伤中心二病区)医师罗之谦,教大家预防溺水以及溺水自救、互救的安全知识。

  “三无”情况下

  才可实施心肺复苏

  溺水后的急救方法是:现场的急救人员应把溺水者第一时间移到岸边,呼叫120。在急救车没有到达的这段时间里,急救人员可以先采取相应措施。

  这时,施救者要注意清除溺水者口鼻中的堵塞物:头偏一侧,迅速撬开其口腔,清除咽内、鼻内污泥、杂物。

  罗之谦表示,只有确认溺水者处于无意识、无心跳、无呼吸的“三无”情况下,才可以进行心肺复苏。

  一旦溺水者心脏停止跳动,有经验的救生人员应立即采取心肺复苏。先做胸外按压,按压时手掌相叠十指相扣并抬起,垂直施力按压。按压部位是两乳头连线中点,深度大于5厘米,按压频率100-120次/分钟。胸部按压和人工呼吸的频率,大约是每做30次胸外心脏按压,做2次人工呼吸。

  值得一提的是,施救者还要注意给溺水者保暖,如果溺水者身上穿着外套,要尽早脱下,避免湿衣服带走身体热量。

  网传倒挂控水法

  易致溺水者窒息

  曾经有一张倒背溺水儿童的图片在朋友圈疯狂刷屏,据说只要溺水不超过1小时对溺水者都有效。但罗之谦却表示,此法非但无效,反而还会增加死亡概率。

  因为,对于清醒的溺水者或者昏迷、但是呼吸和脉搏尚存者,其溺水时间比较短,肺内根本未吸入水或者仅吸入很少水,完全没必要控水。

  如果强行控水,很容易导致溺水者胃内容物排出,反而会增加溺水者窒息的风险。

  (本报海口6月16日讯)

  海口市教育局:将派出8个督查组专项督查防溺水工作

  海南日报海口6月16日讯 (记者计思佳)6月16日上午,海口市教育局召开防范学生溺水专题工作部署会,就进一步加强学生防溺水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海南日报记者从会上获悉,该局将派出8个督查组对学校防溺水工作进行专项督查检查。

  会议强调,防范学生溺水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海口各区教育局要促请各乡镇各部门高度重视防溺水工作,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思想,做细做实学生安全工作。要根据近期学生防溺水安全工作的特点,严格落实各项安全工作制度,严防死守,杜绝学生溺水事故发生。

  会议要求,各学校要进一步强化做好预防学生溺水事故工作部署,加强宣传。要全面排查安全隐患,关注存在安全隐患的学校周边重点水域和重点地段,及时登记上报。

南海网版权声明:
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
责任编辑:陈仕超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原创报道

精彩海南 新闻早知道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