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市民反映海口部分道路如金垦路、南海大道、龙华路等,路面被开挖或者出现破损后,在修复时却只是粗糙地进行回填,并未找平,有的已严重开裂、凹陷不平,给市民出行尤其骑行者带来不好的体验。这也让人们不禁质疑:为何修复工作如此“粗放”?
对此,市政维修单位回应称:“目前路面开挖修复质量监督机制比较欠缺,有待进一步完善。”由此可见,这问题的根源在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专业的指导。
既然“病因”已显,“对症下药”也并不难,只要相关部门能够重视市民的反馈和期望,不断加强对路面开挖施工的审批,完善质量监督机制,并引入专业机构进行指导和监督,相信这样的“粗放”式修复现象就一定能够得到有效的遏制。
道路是城市的命脉,更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它承载着人们的出行,串联着人们的生活。如此“粗放式”修复工作,不仅影响了市民出行和城市风貌,还可能会因此埋下安全隐患。只有相关部门从根本上树立起“精细、负责、为民”的信念,秉持“不做则已,做则至全”的治理理念,做到事前多想一步,城市建设才能“上大分”。
民之所呼,政之所向。期待,相关部门以“预防为主、精准施策”为核心,不断精筑城市动脉,我们的城市就能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宜居。(南海时评评论员 杨彦婷)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南海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