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次向皇帝辞官还乡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古籍所王力平博士对王弘诲也颇有研究,她说,爱国爱民的王弘诲多次上书万历皇帝,如《请建储公疏》、《请朝讲公疏》、《请召对豫教疏》、《慎重诏令疏》和《礼部题禁风俗奢靡事宜》等奏疏,锋芒针砭时弊,很多内容涉及皇朝政治中的敏感问题,当时人称王弘诲能恪守臣节,在权要人物面前也无所屈服,凛然有古时大臣的风骨。
然而,熟悉明史的人都知道,明王朝从嘉靖开始走下坡路,及至隆庆和万历更是一代不如一代,朝政腐败,举事不断,民不聊生,触目惊心,朝廷回天乏力却又不听王弘诲等忠臣的谏言,使得他对为官丧失了信心。
据《忠铭公年谱》记述,大约在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或稍后,59岁的王弘诲曾先后13次上书告病还乡,方才得到万历皇帝的“恩准”。
以病乞休的王弘诲回海南后都做了些什么呢?定安县博物馆老馆长许荣颂,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征集和保护该县的文物,对王弘诲的研究也是他的兴趣和职责,他在查找众多史料后认为,王弘诲还籍桑梓后,对家乡的教育事业可谓不遗余力。
王弘诲“退休”后,最主要的贡献是于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捐资,在定安县城创建了“尚友书院”,遗址在今天定安中学校园内的三棵枇杷树处,但建筑痕迹已然不存。据定安民间口口相传,尚友书院设立后,王弘诲还经常在书院讲授程朱理学;此外,王弘诲每年还出资赞助书院的日常费用,直至身后还被传为佳话。
据《宣统定安县志》记载,创立尚友书院后,“重实践力行,生平不作空谈无益之言”的王弘诲专门撰写了《尚友书院约言》,勉励儒生们勤于躬行,主张“德业学业合而为一”。
如今的定安中学作为全县的重点学校,后学之人源源不断,每天晨曦初开,校园里书声琅琅,不知莘莘学子是否知道其先辈早在400多年前,便已为振兴桑梓文教殚精竭虑?也不知王弘诲的过人才学、刚直性情和铮铮风骨,是否对他们起到鞭策和鼓励作用?
王弘诲手迹。 陈耿 摄
修八角殿遭奸佞诬告
在龙梅村,王弘诲故居右侧不远处有一座王氏宗祠,祠堂的神台上密密麻麻地供奉着王弘诲之前和之后的王氏已故先人牌位;在祠堂的前方,有一座模仿宫殿建筑风格的“八角殿”,该殿不大,但却玲珑小巧,因殿顶有两层八个角状的飘檐而得名。
王弘诲后人王联德说,原先殿中的圆柱上有很多岛内外文人颂扬王弘诲的对联,清康熙初年一度被盗匪焚毁,此后,弘诲曾孙王懋曾(贡生)花了不少心血加以修复。遗憾的是,文革时期八角殿又遭到严重的破坏,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经许荣颂多次奔走呼吁,终于筹款修复八角殿。
许荣颂说,王弘诲告病还乡后修八角殿的举动,曾经被朝中的一些奸佞小人向皇帝进谗言,说是王弘诲修建宫殿,目的是想称王称霸、想造反,万历皇帝朱翊钧龙颜大怒,好在王弘诲的门生、后来官至宰相的董其昌力保,弘诲才免于一难。
董其昌对万历说,王弘诲远在孤悬海外的琼州,心里十分思念皇上却又苦于见不到,于是在家中张挂圣上的画像日夜朝拜,后来想到皇帝应该住在宫殿里,而不是平民百姓的家里,所以才修建八角殿来供奉皇上。董其昌这么一说,朱翊钧便释怀了。
责任编辑:甘晨卉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南海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