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4日  星期日
  您当前的位置 : 南海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字号:

解密《新闻联播》:审片室电话可直通中南海

来源:新京报 作者: 时间:2009-01-09 14:45:39   


1984年12月19日

点击浏览更多最新图片


1987年4月13日


1982年,《新闻联播》主播邢质斌在播报新闻。


赵忠祥

1978年5月,经中共中央批准,北京电视台改称中央电视台,英文缩写CCTV,但正式定名的《新闻联播》,却在这一年的1月1日就通过电波发向了全国。

一档承载了诸多特殊意义、具有崇高地位和经济价值的电视节目,也从此走进了国人的生活。

如今,很多人“每晚7点开电视看新闻”的习惯,大约就发端于此时。

筹备开播

主播“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访美国同行引进“提示器”

1978年1月1日,当天值班编辑黄一中手写的一张“电视新闻播出串联稿”上,满是勾勾画画的箭头和圆圈,这张纸上记录的是第一期《新闻联播》的主要内容:共5条新闻,加上配乐和切换时间,全长20分钟,头条是《邓副主席出席国务院办公室招待会,同外国专家欢庆新年》。

开播后,由于当时电视台没有录像机,新闻画面用电影胶片拍摄下来送到直播间,一边播放带子,一边同步配音解说,播音员本人并不出现在节目画面上,“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新闻联播》首任男主播赵忠祥记得,这样的情况持续了两年,直到1979年底,他的面孔才第一次出现在《新闻联播》上。“第一次上镜,屏幕上只有我一个人,后来不久改成一男一女两人播报新闻。”双人搭档主播的形式一直沿用至今。

“当时我们要具备极强的文字辨别能力,(新闻稿)都是手写的,上面可能有20个编辑的字迹”,赵忠祥说,节目直播中有时还会插进临时来稿,重要信息容不得半点差错。

赵忠祥回忆,1979年他跟随国家领导人去美国访问,看到美国的新闻播音都使用了“提示器”,就是摆在镜头和播音员之间的一块屏幕。赵忠祥回国后立刻向台里打报告,引进了这种实用设备,才摆脱了“低头看稿”的紧张状态。

《新闻联播》开播之初,由于当时的电视信号主要依靠微波线路传输,容易受地理因素影响,无法覆盖全国。1980年10月,第十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做出决定,“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县广播站”,必须转播央视《新闻联播》。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南海网版权声明:
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
责任编辑:甘晨卉
南海网24小时新闻报料热线966123
每日焦点
热度点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