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难而上,抓住灾后重建的牛鼻子
抗击台风重建家园系列南海网论(二)
南海网编辑部
灾难磨练意志,重建焕发生机。大灾之后的家园重建,将决定海南在这场抗风救灾战役中的最终成果。
重建工作,千头万绪。尤其具体到灾区的每一个家庭头上,困难肯定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多。所以目前的重建工作,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唯有抓住目前重建工作中最急的和最重要的,才能迅速凝聚人心,在废墟上重建家园。
灾后重建,基本的衣食问题好解决,孩子的学费,也有政府和各方捐赠,保证“不让一个受灾学生上不起学”。最大的困难,还是盖房子,“最缺的是盖房的钱”。据统计,全省有2万多间房屋在台风中倒塌,遭到损坏的更不可胜数,数以万计的群众无家可归。目前海南岛台风季还没过,住在简易帐篷里,人们的心,难免空落凄惶。正如海南籍明星吉飞龙所言,头顶无片瓦,是人生最悲惨的时刻。一间房屋,不仅是人们居有定所的保证,更是面对生活的底气所在。可以说,房屋重建,是所有重建工作中最急需解决的,也是最难的,因为所需要的资金最多。
建房的难题,政府和社会组织也都注意到了。住建部门制定了详细的房屋补贴方案,文昌市连重建房屋的样式都细心给出建议。很多企业和爱心人士捐助了瓦片等建筑材料。目前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如何让这些补贴和爱心救助尽快公平公开地分到每一个需要的人手中。同时,预先做好防腐措施,防止建房补贴和爱心捐助款项外流。
建房资金缺口大,光靠政府补贴和爱心捐助肯定是不够的,大部分的资金还是得靠灾区人们自己筹集。所以灾后重建,不能一味输血,还要尽快帮助灾区恢复造血功能。此次威马逊对灾区种植业、养殖业、林渔业的打击是致命的。几十万顷农田受灾,几千万畜禽死亡,这其中,有不少农田因海水倒灌变成盐碱地。灾后一个月,很多村庄农业和畜牧业逐步恢复生产,但重灾区那些盐碱地重新变成良田至少还得两三年。畜禽死亡重新育种需要资金,盐碱地无法耕种得另寻谋生之路,这些都是横亘在重建之路上亟需解决的问题。不解决这些问题,灾区的人民没有没有经济来源,重建家园就无从谈起。重灾区全面恢复生产,是重建工作的关键,唯有如此,灾民才有了自救能力,今后的生活也才有希望。
灾后重建,最大的困难是盖房子,最关键的工作是恢复生产,房子盖好有底气,生产恢复有希望,有了底气和希望,重建家园就有信心。当前,面对千头万绪的局面,我们一定要最先抓住灾后重建的牛鼻子,咬紧牙关、迎难而上,在磨难中砥砺前行,重建大地之上的家园,重建人心之中的信念。(执笔人:魏燕)
重建之路,不离不弃拒绝遗忘
抗击台风重建家园系列南海网论(四)
在信息爆炸的茫然中,一个月的时光,似乎能让人忘记一场台风对一座岛的洗劫。2014年7月18日,威马逊超强台风的定格,那些历历在目的颤抖、饥渴难耐的无助、家园破碎的惨烈,没有亲历过的人不会痛。【详细】
台风砥砺的是我们的脊梁
抗击台风重建家园系列南海网论(三)
41年来最强台风“威马逊”,致使海南死亡或失踪31人,325.8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19.5亿元。仅文昌一地就有11人遇难,2000万禽畜死亡,160个大型养鸡场被破坏,因房屋受损而不能回去的有近10万人……一个个数字,量化出“威马逊”肆虐海南造成破坏的惨烈程度,触目惊心的惨状。
亲人陨难,房舍倾颓,禽畜死亡,渔船沉没,农物绝收。多年积攒的财富与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畅想,随同台风的离去一起化为泡影,留下的是触目惊心的废墟和难以愈合的伤痕。丧失亲人和家园的痛苦,琼州大地的每个同胞都感同身受。台风造成的损失,可以用数字量化,心中的悲痛和绝望,无法用数字衡量。【详细】
灾后重建,需走好“每一公里”
抗击台风重建家园系列南海网论(一)
经历紧急而又艰巨的抗风救援阶段后,海南台风灾区的人民正在从废墟上站起来,着手进行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工作。
从灾区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灾后重建所面临的困难相当大,任务相当艰巨,且又刻不容缓。这就需要我们务必在思想上对灾区重建的艰巨性保持清醒的认识及准确的预估,务必在行动上对灾区重建工作进行精心谋划及科学部署,并高效率地推进。灾区重建之路,必须踏实走好“每一公里”,切岂草率地直奔“最后一公里”,走不好“每一公里”,重建工作就没有“最后一公里”。【详细】
责任编辑:甘晨卉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南海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