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民间冼庙图谱:全岛冼庙超300座 披露冼夫人与海南渊源

  冼夫人留下的历史疑团

  

  海南澄迈县海边的冼夫人墓。

  

  儋州中和镇传说冼夫人的军队当年留下的养马槽。 供图:陈雄 蔡英伟

  

  传说冼夫人当年发动神兵神将迁建的中和古城。

  文/本刊特约撰稿 陈雄

  由于冼夫人离我们生活的年代久远,有关记载她的资料非常有限,尤其是关于她在海南的资料更少,再加上南方天气潮湿,风化严重以及天灾人祸等原因,能留下的资料有如凤毛麟角。因此给后人留下了不少历史疑团,也给学术界带来了许多困惑和争议,有待考古发掘的进一步发现来验证。

  冼夫人来过海南吗

  关于冼夫人来海南的问题,民间普遍传说她曾来过,并有不少民间遗留物作“佐证”。但是不可否认,至今尚没有见到更确切具体的史籍记载,使之成为那些认为冼夫人未曾来过海南的人的借口。

  不过大部分专家学者通过推论的方式论证她肯定来过海南,理由超过十条之多。其中最充分的理由有三:一是最具权威性的《隋书》载明冼夫人“历十余州,宣述上意,谕诸俚僚”。而崖州(海南)正是她所辖的十余州中的其中一个,她不可能恰恰漏掉此州。

  二是海南最早的志书《琼台志》上记载:夫人在梁时,儋耳归附者千余峒。及没后,于儋又有移城之功,故唐、宋来州人庙祀之。

  认为如果冼夫人没来过海南,又哪来“于儋又有移城之功”呢?迁移一座城,是一个地方最大的事情,有许多具体工作要做。首先,必须要征得当地官民的同意,顺应民意;其次,迁到何方才合适,又要认真组织论证,组织征地;再是,钱从何来?劳力从何来?也要认真筹划。如果不是当地官民信服的,有威望的人,不是深入了解,并具体参与筹划,而只是在大海彼岸指手划脚的人,当地官民会轻易响应、迁移一座城吗?

  第三条理由是,从汉代设置郡县到废郡县的政治背景可知,在海南设置州郡并非光靠一纸空头圣旨就能万事可行,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武力,封建势力在海南的统治是不可能存在和维持下去的。《琼台志》卷三载,汉武帝征服海南后,“且不能禁制,反乱连年,兴兵攻击,将帅士卒死者万以上,而费用三万万余,卒无成功。元帝初元三年,甚至弃罢郡县。”

  580年后的梁朝要在海南建崖州,同样需要武力征服。而在当时,只有冼夫人有这个威力和义务。因此,她带兵来海南建州郡和巩固她所建的州郡是非常可能的、必然的。与汉伏波将军路博德所不同的是,她身为百越首领,在处理海南民族问题上更有经验,更加稳妥,既用武力,又施恩泽,善恶分明,恩威并用,因此深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如果不是这样,不是冼夫人在海南建州问题上做了大量的、具体细致的工作,那么,这个功劳应当是算在朝廷份上,算在批准海南建州的梁武帝份上,为什么海南人民偏偏把此殊勋记在一个邻郡的妇女身上呢?

  与冼夫人相关的诗作与地名争议

  在文学方面,关于苏东坡咏冼庙诗,海南民间传说是苏东坡在海南拜谒儋州中和镇冼夫人庙后留下的诗作,明正德《琼台志》上也有记载。而高州民间却传说是苏东坡被贬海南遇赦北归时,前往瞻仰高凉山冼太庙并题写此诗。电白民间则传说是苏东坡当年从古驿道经过霞洞浮山之阳谒诚敬夫人庙时所作。但学术界多数还是比较倾向于在海南所作的说法。

  在地名与冼夫人关系方面,保亭的来历,民间传说是当年为了纪念“冯公宝”,而在他扎营过的地方建一个纪念亭,后来这个亭逐步发展为人们相约聚会、交换物品的地方,最后发展成为街市。地名也从“宝亭”变成了“保亭”(同音)。但由于历史上对海南有过贡献的外来“冯公”有两个,一个为冼夫人的丈夫冯宝,另一个为清代名将冯子材,因此有人认为传说中的冯公,也有可能是指冯子材,究竟哪一种说法更可信?至今还没有找到确切的历史证据。民间倾向于冯宝的理由是,如果是为纪念冯子材,那么这个冯公就应称为“冯公材”,这个亭就应称“材亭”而非“宝亭”。

  冼夫人寿数几何

  关于年龄问题,由于《隋书》、《北史》、《资治通鉴》等权威正史都没有具体载明,目前学术界只能大约推断出一个相对可信的年龄。史书只记载两个大约时间,一个是“仁寿初卒”,这个好推定。因为仁寿年号一共只有4年(601-604),既然是“仁寿初”,不是第一年就是第二年,不可能是后两年,因此误差不会太大。争议较大的是根据史书记载冼夫人与冯宝结婚的时间为“梁大同初”带来的推论。梁大同一共有12年(535-546),前三年都可算是初年,问题是她结婚时多少岁没有记载,因此造成的推论就有多个版本。《大清一统志》、《高州府志·列女》、《粤东笔记》、《广东新语》等史志均记载冼夫人“仁寿初年八十卒”。清咸丰年间,茂名县拔贡谭应祥在《冼夫人年谱》中记载“梁天监十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冼夫人生于丁村,仁寿二年正月十八日,夫人寿终于出兜之原,寿九十岁。”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她的生日和忌日,并被普遍认可。

  1961年,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在《光明日报》发表了《冼夫人》一文,他认为:“冼夫人的生卒年都不清楚,只知道她于梁大同初年(535年左右)结婚,陈永定二年(558年)她的丈夫冯宝去世,儿子冯仆才九岁,隋仁寿初年(601年左右),冼夫人死,存年当在八十三四岁左右(518—601?)。”海南琼海籍的历史学家王兴瑞则推论冼夫人存年九十三岁。此外,还有82岁,96岁等等推论。

  目前,广东的电白县采用80岁说(522年生),高州市采用90岁说(513年生),阳江市采用93岁说(510年生)。但这三个地区纪念日是统一的,即农历十一月廿四为生日,正月十八为忌日。

  冼夫人出生地和安葬地

  关于冼夫人故里问题,电白、高州、阳江三地之间争议更加激烈,这同时也说明,三地人民都非常热爱冼夫人,一千多年来痴心不改。

  冼夫人具体是哪里人?国史记载很简单并大体相同。《隋书》曰:“谯国夫人者,高凉冼氏之女也。”《北史》载:“谯国夫人冼氏者,高凉人也”。《资治通鉴》载:“高凉冼氏,世为蛮酋,部落十余万家,有女,多筹略,善用兵,诸洞皆服其信义,融聘以为宝女。”

  如果查地方志,则又说法不一了。《广东通志》明代版还是引用国史的说法,到了清道光版电白县条下就明确写云:“谯国夫人故里,在城北十里丁村。”目前所见最早具体载明地名的是明万历《高州府志》,其“电白县”条下曰:“冼夫人庙,城北长乐街西巷中。又有山兜娘娘庙,即夫人所生之地。”

  清代范端昂撰《粤中见闻》和屈大均著的《广东新语》均载“冼夫人,高州人,身长七尺,兼三人之力。”而现代辞书《中国历代名人辞典》、《辞海》冼夫人条中则载其为“今广东阳江西人”。由此可见,在学术界争议也是相当激烈的,他们各执一词。如高州说者认为,高凉郡名来源于高凉山,查地理志,只有现高州市有高凉山,电白、阳江都没有此山名,因而不争自明。特别是他们强调,冼夫人是高州良德人,逝世后“高州城北五星归坟”即现在长坡镇的冯婆岭,从当地冯氏族谱中可查。而丁村既无冯姓,也无冼姓,怎能说是丁村人呢?阳江说者认为,冼夫人生活的年代,高凉郡在今阳西县,高州、电白均不在高凉郡内,这还用争来争去吗?

  电白说者认为,《隋书》撰写时高凉郡已含电白、高州,站在朝廷的角度,当然是用现名而不会用古名。高凉郡后来改称高州府,辖地与大高凉郡相同,现阳西县、电白县和高州市都在其内。因此,史志中所载的高州,并不排除电白,就像北京人有时也称电白人为广东人一样,并不奇怪。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电白说者反驳,冼夫人死后葬在娘家,这是高州说阳江说者也承认的。虽然阳江、高州、电白三地都称其有冼墓,为什么唯独电白冼墓被列为省保国保单位,而阳江、高州的冼墓连省保也没有呢?丁村冼姓于唐代避祸搬迁,这是当地人都知道的,不能以现状否定过去的事。

  在海南,也有传说冼夫人是在最后一次巡视海南的途中逝世的,仙逝地为今海口市琼山区旧州镇联星卜口村,安葬地在今澄迈县老城镇的海边。质疑的是认为冼夫人没有来过海南的人,他们的理由是:没有彼因,何来此果呢?

  目前情况是,2002年,广东省公布电白山兜隋谯国夫人墓和娘娘庙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山兜冼墓进行了考古勘探,发现此墓等级很高,值得保护。2013年,此墓被列为第七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相信随着此墓的考古发掘,以上争议的问题将会在证据面前得到解决。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吴玉帛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社会

社会民生包罗万象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