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志书中的冼夫人——
冯冼古烈妇 英名永流传
1981年广东女画家关曼青创作出的冼夫人国画像。
《冼夫人在琼研究文选》封面
《冼夫人连环画》封面
文\本刊特约撰稿 陈雄
从冼夫人逝世(约公元602年)至今,一千多年来,记述冼夫人事迹的文学作品层出不穷,从没间断过。这些作品不断演绎,以各种体裁和形式出现,丰富了冼夫人文化体系,使冼夫人的传奇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
《隋书》 收录最早记载冼夫人文字
唐武德五年(622),《隋书》开始编撰,距冼夫人逝世仅约二十年。《隋书》中的《谯国夫人传》,是现存可考全面记载冼夫人生平业绩最早的文字,是历代海内外学者研究冼夫人的权威史料。文中对冼夫人与海南岛的关系记载有:“海南儋耳归附者千余洞”,“赐夫人临振县汤沐邑一千五百户。赠仆为崖州总管、平原郡公”,明确地传递了两条信息,一是海南岛在历史上与冼夫人的关系是密切的;二是冼夫人跟以往的统治者不同,由于她非凡品德的感召,以至于汉代千军万马也征服不了,“霸蛮不羁”的千余峒俚獠主动归顺。自此,海南真正成为“王土”,百姓成为臣民。海南民众与中原统治者的政治关系开始理顺。
《隋书》共85卷,包括帝纪5卷、列传50卷、志30卷。由魏征于武德五年(622年)开始组织编撰。魏征20岁时,冼夫人还在世,因此他对冼夫人生活的时代背景、冼夫人的生平事迹以及她的历史贡献颇为熟知。《隋书》卷八十《列女篇》共记载了15位妇女名人。《谯国夫人》列居第五篇,仅次于两位公主(兰陵公主、南阳公主)和两位王妃(襄城王恪妃、华阳王楷妃),是当时除了皇亲国戚后排位最高的妇女。全篇共2000字左右,记述了冼夫人一生的主要事迹,不加一句评说。
冼夫人逝世后不久,隋朝灭亡,唐朝建立,魏征受朝廷之命,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角度,站在旁观者的立场来组织编写《隋书》,写冼夫人,写作立场应该说是颇为公正客观。
苏东坡:
最早歌颂冼夫人的诗人
北宋时期,苏东坡贬琼居昌化(今儋州),期间曾经拜谒中和冼夫人庙,写有《和陶拟古·咏冼庙》一诗:
冯冼古烈妇,翁媪国于兹。/策勋梁武后,开府隋文时。/三世更险易,一心无磷缁。/锦伞平积乱,犀渠破余疑。/庙貌空复存,碑版漫无辞。我欲作铭志,慰此父老思。/遗民不可问,偻句莫余欺。/犦牲菌鸡卜,我尝一访之。/铜鼓葫芦笙,歌此迎送诗。
这是迄今所知在中国诗坛上第一首歌颂冼夫人的诗,成为海南岛本土上现存最早的关于冼夫人的珍贵文学遗产。该诗载于明代正德《琼台志》。
最早褒扬冼夫人的
后世皇帝及本土文学
南宋绍兴年间,应贵州教授羊郁(儋州人)请求,宋高宗赵构(1107—1187)赐封儋州中和冼夫人庙为“宁济庙”,封冼夫人为“显应夫人”,并亲题庙额,诰曰:
儋耳在海岛之中,民黎杂居,厥田下下。弥寇攘之患,格丰登之祥,惟神之功,宽朕之忧。顾未加擢第,阙孰甚焉。其改为小君,易二百年之称号。尚凭宠命,弥广灵厘。
称海南岛能有安定繁荣,是因为冼夫人的威望和神力庇护。这是首次由后世皇帝褒扬冼夫人的御书。皇帝的敕封题诰和文人的诗文传颂,提升了冼夫人在海南的声望,推动海南各地立庙祭祀冼夫人的热情。南宋名臣李光所撰《儋耳庙碑》,记载了时人祭祀冼夫人的盛况:“夫人生有功于国,没能庇其民。天有水旱,民有疾苦,求无不应。每岁节序,群巫踏舞,士女軿辏,箫鼓之声不绝者累日。自郡守已下,旦望朝谒甚恭。”
明清时期是海南封建经济和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官府、民间和众多登上仕途的读书人推崇冼夫人,推动了海南民间冼夫人信仰文化的发展。
一方面,官府、士人借助盛世修史的机会,把冼夫人在海南的历史功绩载入志书。现存明正德《琼台志》、万历《琼州府志》、万历《儋州志》以及清代的大部分县志均有冼夫人的记载。
另一方面,本地名流贤达也借老百姓热衷修庙的机会,热情为乡民撰写纪念和歌颂冼夫人的诗文楹联和铭记等,增加了各地冼庙的文化含量。如官至南京礼部尚书的王弘诲(海南定安人)为定安县冼庙撰写的庙碑序及题诗最为知名。他的《新建谯国诚敬夫人庙碑序》,记述了海南北部冼庙存在的情况及主要活动方式:“憔谯国夫人之庙,海南北在在有之……,每令节届期,即云集飚附,若三军之奉主帅,曾无敢有越厥者。”可见,祭祀冼夫人的“军坡节”活动形式渊源久远,早在明代已经盛行。王弘诲还在《庙碑序》后题了一首铭诗。他是目前所知记载海南“军坡节”和以诗歌歌颂冼夫人的第一个海南文人。
日本侵琼日期,东京帝国大学学者小叶田淳研究考察海南历史,他在《海南岛史》一书中,也对冼夫人很高的评价,把冼夫人的时代称为“海南岛的黎明期”。成为第一个高度评价冼夫人的外国人。
冼夫人研究的现代演绎
解放后,冼夫人的宣传和研究更加全面和系统,文学演绎的种类更多,内容更广,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
按时间分,出现过三个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为20世纪60年代初期,以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写的《冼夫人》为代表。该文章发表在1961年1月14日《光明日报》上,介绍了冼夫人的生平事迹和历史功绩,高度评价冼夫人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该文发表后,引起较大的反响。不久与冼夫人相关的考证文章、文艺作品等相继出现。遗憾的是,这个刚刚兴起的宣传研究高潮被“文革”冲断了。
第二个高峰期出现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陈风贤是这一时期的代表。1980年,陈风贤发表了长篇论文《试论六世纪越族杰出的政治领袖冼夫人》,从政治角度介绍和评价冼夫人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安定和促进南方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不可估量有历史作用。1981年,海南师专印发了黎国器和陈雄创作的海南历史上第一个有关冼夫人题材的琼剧文学本,这也是解放后在海南本土上发表的第一篇正面肯定冼夫人的文学作品。美术界也解放思想、大胆探索。1981年,广东女画家关曼青创作出了第一张冼夫人国画像。
1983年12月2日至9日,解放后第一次跨省区的冼夫人研究学术交流会在茂名海南等地召开,使这一时期冼夫人的研究发展到了顶峰。
1980年代末,武汉电视艺术中心率先决定将文新国、钱五一合编的电视文学剧本《冼夫人》搬上电视屏幕,作为向建国40周年献礼剧目。该剧请海南黎族姑娘谭晓燕主演冼夫人,采用海南场景、黎族服装道具,拍成七集连续剧,一举获得成功。1990年该电视剧获全国民族题材电视剧一等奖。
此后不久,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第一部介绍和研究冼夫人与海南关系的专著《冼夫人在海南》。海南民间雕刻艺术也在这次改造中得到突破,依据民间传说,为新坡创作出了第一尊冼夫人骑马石雕像。此后,岛内多座冼庙也相继竖起了冼夫人骑马雕像,巾帼英雄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第三个高峰出现在2003年,琼山市并入海口市。海口继续举办第二届“冼夫人文化节”,并一直沿袭下来,至2014年,一共举办了十三届。主办者巧妙地把民间文艺与现代文艺相结合,使冼夫人题材的文学演绎找到了新模式,得到新扩展。
2003年2月6日,新坡镇冼夫人纪念馆被设立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责任编辑:吴玉帛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南海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