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高黏性的人才环境
——以什么样的姿态建设海南自贸区(港)系列谈⑧
海南日报评论员 张成林
人才,是事业之基、发展之本。尊才重才,不惜千金买才,自古以来便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从秦昭王五跪得范雎,到刘备三顾茅庐请孔明,再到萧何月下追韩信,这些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反映着为政者广求人才的诚意,寄托着人们对人才的敬意与重视。身处改革开放前沿,海南一直以来都对人才培养、引进给予高度重视。而今,肩负着建设海南自贸区(港)的重大使命,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人才、渴求人才,必须举全国之力,聚四方之才。
然而,求财容易求才难。让人才竞相来归,首先要拿出足够的诚意。《战国策》上有一则故事值得借鉴,说的是,古代一君王欲以千金购买千里马,然而,苦求三年而不得。一位大臣闻讯后自告奋勇,外出购马时,竟出资五百金,买回一匹千里马的尸骨。君王大怒,大臣却回复说,“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果不其然,不到一年,竟得千里马三匹。“千金买骨”的故事告诫我们,招徕人才万不可空喊口号,必须拿出求才若渴的真正诚意,让人才各得其所,才得其值。
也正因此,在新一轮“抢人大战”中,待遇留人成为各地招才引智的一大“杀手锏”。对此,海南也不甘落后。从人才落户,到人才补贴,再到人才购房,都给予了一系列政策优惠,为“百万人才进海南”创造了较好的先期条件。不过,我们还应深思的是,招才引智,引得来还只是第一步,重要的是得留得下、用得上。待遇招人能够把人才引来,但其能否真正留得下,关键在我们有没有一个好环境。再者说,作为欠发达省份,拼待遇我们拼不过发达地区,因此必须从环境上发力。
那么,何为好环境?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物质层面的需求多为低层次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才是最高需求。但凡被视为人才者,多是受过较好教育、有着较高精神境界的人,对他们而言,优渥的待遇固然必不可少,但自我实现的需求无疑更为重要。试想,空有其才无处施展,该是多大的悲哀,即便待遇再优厚、物质再充盈,恐怕也终会不得其志、郁郁寡欢。因此,简单来说,一个好环境既要让人“活得好”,也要让人“干得好”,物质与精神兼收,才能形成高黏性。
对此,海南既有优势,也有短板。就优势来看,建设自贸区(港)重大战略的部署,必定带来一大批重大发展项目,这是各类人才大展拳脚的好机会。就短板而言,当前的海南经济基础仍较为薄弱、体量小,产业链不够长,产业关联度不够强,其结果难免导致产业凝聚力较弱。这是我们招才引才亟须补齐的短板所在。所以说,营造高黏性的发展环境,我们不仅要追求“待遇引人”的眼前之便,更要追求“产业留人”“环境留人”的长远之利,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引得“百万人才进海南”。
事业因人才而兴,人才因事业而聚。招才引智的最高境界,是人才的竞相来归、不请自来。而实现这一目的,唯有从环境上发力,打造一流的发展环境。
相关链接>>>
以什么样的姿态建设海南自贸区(港)系列谈⑥:杜绝朝令夕改的决策任性
以什么样的姿态建设海南自贸区(港)系列谈⑤:以“店小二”精神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以什么样的姿态建设海南自贸区(港)系列谈④:胆子要大 步子要稳
以什么样的姿态建设海南自贸区(港)系列谈③:炼好“金刚钻” 干好“瓷器活”
以什么样的姿态建设海南自贸区(港)系列谈②:以长远眼光看海南汽车限购
以什么样的姿态建设海南自贸区(港)系列谈①:横下一条心 汇聚一股劲
责任编辑:谢军辉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南海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