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8点,市农业局人事科科长李侃,像往常一样走进办公室,沏上一杯茶,悠闲地品起茶来。
《扎根基层 勇于开拓——记三湾乡副乡长陈闯的扶贫事迹》,二版显眼的标题牵住了他的视线。
这是一篇人物通讯。《编者按》说,陈闯五年前省农业大学毕业分配到松洲,市委组织部拟安排他到农牧局工作。他执意不坐机关,主动申请到基层去锻炼,当过乡农业技术员、畜牧站站长,每一个岗位都干得扎扎实实,成绩显著。今年6月乡人代会上,他光荣当选为副乡长。
“陈闯啊陈闯,看来你这位老同学还保持着大学时代的闯劲!”李侃慢悠悠地吐出一口烟圈,呷了口茶,五年前组织部里的一幕浮现在眼前:李侃与陈闯一同报到,面对庄重严肃的秦副部长,李侃选择了留在农牧局,不是说“衙门大了好做官”吗?一向精明的李侃,何曾有过不明智的选择?要做局长,还是得从机关做起,“近水楼台先得月”嘛!而陈闯这个不识时务的家伙,居然下到了全市最贫困的三湾乡做农业技术员去了。李侃很是为这位同学惋惜了一段时间。
可是,现在陈闯好像已经干出了起色,“闯”出一片天地了!李侃不禁生出几许艳羡之情。
李侃看了看日历——明天农业局要到三湾乡老井村去对口扶贫,自己不正好可以顺便看看这位多年不见的老同学吗?
李侃一行到达乡政府时,办公室仅秘书小颜一人在值班。问陈闯的去向,小颜说陈乡长一大早就到三堰坪村去了,乡里买了几台农机,想首先在这个村试点。陈乡长是去了解新设备的调试的。
“陈乡长到底是科班出身,多复杂的技术难题,一到他手里准会迎刃而解!”小颜赞叹地说。
李侃抽了一口凉气:“好家伙,陈闯啊陈闯!五年了,专业一点也没有丢!”再看一看自己,五年来,在局机关,迎来送往,八面玲珑,虽然聚了些人气,但是大学里的知识基本上丢了!李侃不免有一些失落。
李侃对口帮扶的是老井村一个二十五岁的残疾青年,名叫赵亮。到了赵亮家,发现门框上多了一块“科技示范户”的匾。
李侃一行凳子还没有坐热乎,就听见屋后一阵自行车铃响,扭头一看,骑在前面、脖子上系条毛巾的不正是闻讯赶来的同学陈闯吗?
“李大科长驾到,有失远迎哪!”陈闯热情地招呼,
“堂堂副乡长,怎么骑自行车下村呢?”李侃皱着眉头。
“乡里办公经费紧张,骑自行车可以省钱,再说还能锻炼身体呢!”陈闯憨厚地笑道。
陈闯兴致勃勃地向李侃谈起了自己的工作。赵亮在一旁介绍说,8个月前,陈副乡长带技术员专程上门指导他在梨园套种蒜苔,并教他改良梨树的品种。经过精心管理,现在仅套种蒜苔一项,他家就可以增收3千元。梨树品种改良后,那个收益就会更大,赵亮加迅速脱贫就更有了希望。
“陈乡长准备总结经验,马上在全乡推广呢!”同行的乡农技员小赵说,“这一下,老百姓可更有盼头了!”
“老同学呀,你这是真心实意带领群众脱贫奔小康啊!五年锻炼,你快成农业专家了!”李侃满怀敬意地握着陈闯的手,“你当初下基层这条路真是选对了!”
陈闯谦虚地说:“你在局机关也不容易啊!其实,住机关也好,下基层也好,只要能够服务于‘三农’,我们都可以干出一番事业来啊!”
一句话说得李侃心里五味杂陈。五年的机关生活,迎来送往,所学难以派上用场,难免生出几份空虚之感。当初大学同窗,两人都有一番抱负。大学毕业后李侃更是抱定“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决心,留在了机关,留在了衙门。可是现在,与陈闯相比,虽然自己职务级别比他高,可是,究竟谁更像将军?谁更像士兵呢?
扶贫路上花盛开,如同海南的三角梅一样四季绽放,芬芳永远。
责任编辑:邱苗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南海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