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指山市番茅村拟建海南第一家生态博物馆

  

  [海南周刊]五指山市番茅村拟建第一家生态博物馆

 

  黎族第一个农业合作社的苏式建筑———番茅大队旧址。  李英挺 摄

  

 

  番茅村是一个少有的“大寨式”少数民族村寨,全村见不到一间茅草房。   李英挺 摄

  

 

  上世纪70年代,陈永贵(头包白巾)视察番茅大队。 尹秋艳翻拍

  近日,中央民族大学的一份研究生调查报告令五指山市番茅村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这份报告称,番茅村“是新中国乡村60年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建议将番茅进行改造,建成一座生态博物馆。

  何谓生态博物馆?这个对许多人来说还略显陌生的名词缘何与蕃茅村联系在一起?

  走进番茅,全村看不到一间茅草房,却见一排排斑驳的苏式平房。而这个看似不太传统的黎村,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迎来过叶剑英、陈永贵等中央领导,和一大批朝鲜、日本、马来西亚等地的国际友人。

  文\海南日报记者 黄晶 特约记者 尹秋艳

  绕行在海南岛的中部山区,沿南圣河蜿蜒而下,有一座静谧的小山村隐藏在半山腰上,掌灯时分,炊烟袅袅,空气中弥漫着山兰酒香,耳边仿佛响起了黎族乐器叮咚的曼妙曲声……

  这里就是五指山市冲山镇番茅村。

  深山黎村的辉煌历史

  长期以来,番茅村的历史地位未能引起国内学术界的广泛重视,或许是它躲在大山深处,抑或是它与生俱来的低调。近日,中央民族大学的一份研究生调查报告动议在此建立一座生态博物馆,让这个原本平静的小乡村成为瞩目的焦点。

  事实上,番茅村是中国第一个由原始的“合亩制”社会(顾名思义,全村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共同抵御风险,共同分享劳动成果)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黎族村寨。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全国农业学大寨的前夕,番茅村的变革就已经开始,1954年该村成立了黎族地区第一个农业合作社,村中至今保留着黎族第一个农业合作社的苏式建筑—————番茅大队旧址。

  今年77岁的符林际老人,清晰地记得上世纪五十年代广东省的农业科技专家指导番茅村科学种田,推广三犁三耙的深耕种植技术,将一年一季稻变为一年二季稻,一举解决了贫困山区黎村百姓的吃饭难题。

  符林际说,番茅村脱贫后,成为远近闻名的“样板村”,慕名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叶剑英、陈永贵等中央领导曾前来视察,朝鲜、日本、马来西亚等地的国际友人也曾来此参观。

  黎族地区第一个橡胶种植园、第一个菠萝种植场……那时的番茅村每天都在发生巨变,先进的理念,大胆地尝试,让番茅村成为海南少数民族地区改革的试验田,被黎族同胞认定为成功改革的范例。

  番茅村的历史地位不仅仅因为其先进的农业生产经验,还有其大胆革新,带头打破落后的迷信禁忌,第一时间迎来思想的解放。

  番茅村的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农业合作社的第一任社长王元昌很受村里人敬仰,他率先打破“亩头”禁忌,带领黎村百姓科学种田。

  符林际解释道,所谓“亩头”禁忌是指黎村百姓每逢插秧、割稻前都要请村中最有威望的人选定良辰吉日,不吃盐、不睡觉,口念咒语,第一个下地劳动后,其他村民才能继续耕种,有时会因为所谓的吉日未到而耽误耕种。当年,王元昌第一个冲破禁忌,随后越来越多的村民勇敢跟上,打破迷信的枷锁。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霍筱薇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社会

社会民生包罗万象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