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建海南首家生态博物馆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番茅村大概只有百余户人家,如今番茅村所辖福建、番茂、番芭三个自然村,居住着300多户老老小小,较好地保留了民风民俗,延续着黎族人传统的生活方式。
中央民族大学的研究生在调查报告中这样写道:“番茅村是一个‘大寨式’的少数民族村寨,它不仅是黎族地区乡村,也是新中国乡村60年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具有典型意义,建议将乡村进行合理改造,建成一座黎族乡村博物馆。”
海南日报记者为此采访了海南省文物局副局长王亦平,他表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建议,也会从政策上给予支持。
王亦平介绍,五指山市拟建的黎族乡村博物馆,从博物馆学角度定义应为生态博物馆。这种形式的博物馆在欧美地区广泛盛行,在我国现处于探索阶段。
生态博物馆的核心理念是在文化的原生地保护文化,并且由文化的主人保护自己,只有文化的主人真正成为事实上的主人,生态博物馆才能巩固下去。
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外就开始试验生态博物馆建设,博物馆学界通常认为生态博物馆有两个起源,一是拉丁美洲起源,强调博物馆的政治和社会目的,另一个是法国起源,强调保持社区记忆。
我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引进生态博物馆概念,并于1995年在贵州省建立第一个生态博物馆,即六枝特区梭戛苗族生态博物馆,它以村寨社区为单位,是一座没有围墙的“活体博物馆”,重点保存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生性。
王亦平建议,首先要为番茅村的文物遗存申请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外,番茅村有建生态博物馆的诸多优势,既有物质文化遗存,例如番茂大队旧址,又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黎族织锦、酿酒工艺依然保留;生态博物馆具备传统博物馆的基本功能,又丰富了传统博物馆的内涵,扩展了传统博物馆的外延,一举两得,对于有着悠久历史的黎族村寨来说不失为一种最佳的保存方式。
保护黎村的最佳方式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黎族人民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纺织文化、服饰文化、独木文化……可以说每一种文化都是一座博物馆。
冲山镇委书记黄石卿说,黎族特色文化传统历经3000年发展,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力保人类生活的永久活力,而如今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丧失与生态多样性的丧失一样,人们很难加以复制,因此保护黎族文化成为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
黄石卿认为,在五指山腹地建立生态博物馆,可以加快海南中西部地区的旅游开发,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旅游产业的重要资源,把保护民族文化与海南岛中西部开发二者结合,既能避免生态环境恶化,又能丰富旅游内涵。
黄石卿设想,建生态博物馆前首先要运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搜集各种文本资料,采用深度访谈、参与观察、问卷调查的方式搜集非文本资料,保护村民口述史料、歌谣,以及民俗、建筑、碑刻、工艺品等,通过现代化的博物馆陈列理念,解读番茅村久已尘封的历史,总结番茅村乃至中国乡村发展的经验教训,探索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途径,促进黎族村寨科学发展。
海南至今还未建成一座生态博物馆,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看到一个极具现代理念的生态博物馆扎根五指山区,这里有黎族姑娘织锦、酿酒,也有黎族老人吟唱歌谣,更有黎族青年传承黎学的不停求索……
责任编辑:霍筱薇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南海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