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指山区浓缩了海南中部旅游精华。 李幸璜 摄
番茅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黎族织锦传承人刘香兰(左)在展示黎族龙被。 海南日报记者 李英挺 摄
五指山市番茅村拟建生态博物馆的消息一经传出,引起多方关注。
番茅村能否最终建成生态博物馆,还须时间的等待和检验。但在民族生态文化日显脆弱的今天,探索这样一种立足于区域性的文化遗产整体保护方式,让人们倍感欣喜。毕竟,保护民族文化需要实实在在的作为和一点一滴的努力。
长期以来,海南岛的旅游开发集中在东部沿海,从海口的火山文化,到琼海博鳌亚洲论坛会址,再到万宁兴隆的温泉度假,最后是美丽三亚浪漫天涯……殊不知独具海岛风情的少数民族集中在琼岛的中部山区,五指山市番茅村就是一个典型的黎族村寨———这里至今完整保留了古朴的民风民俗,是不可多得的民族风情旅游开发地。
近日,五指山市拟建番茅村生态博物馆的消息一经传出,引起多方关注。
村民是生态博物馆的直接受益者
在番茅村听老人讲古,“忆苦思甜展览馆”是老人们最常谈起的话题,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番茅村传出的一段佳话。
当时,一位叫王进义的村民在如今的番茅大队旧址开辟一个展览馆,亲手制作了黎族特色的木鼓泥塑,展出了黎族打柴舞、拾螺舞的道具,还制作了缩微的茅草屋反衬刚刚建好的砖瓦房,让番茅村的村民从实物、照片中,忆苦思甜,珍惜美好生活,又不忘民族传统。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展览馆逐渐破落了,当今天人们又提议建设生态博物馆时,村里的老人甭提多高兴了。
事实上,生态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有着诸多不同:传统博物馆强调藏品,生态博物馆强调的是文化遗产;传统博物馆往往强调建筑载体,生态博物馆强调的是一个社区所包括的区域;传统博物馆强调要有观众,生态博物馆强调的是社区居民;传统博物馆强调宣传科学知识,生态博物馆强调的则是一种文化记忆……
省文体厅文化处处长陈良说,建设生态博物馆的原则是政府主导、专家指导、村民参与,既要保护文化,又要发展经济,如果不和村民的脱贫致富发生联系,是不会得到村民的拥护。
在市场经济下,生态博物馆内的村民就生活在经济利益下,商品交换悄然改变着村民的传统价值观念,发展经济,改善生活条件是村民的强烈愿望,因此找准市场,适度开发旅游商品,例如传统的黎族织锦、自酿山兰酒等,从而带动村民集体致富。
不仅如此,生态博物馆的规划建设立足长远,首先会对番茅村进行现代化改造,诸如排水设施、电网改造、路政建设等,还会结合日后的旅游开发,投资新建、改建县乡公路,兴建旅游接待宾馆、餐饮设施,大力整治周边环境,完善配套设施,这些都会使番茅村的村民从中受益,改善生活条件,提升居住、出行质量。
责任编辑:霍筱薇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南海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