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精准脱贫是全省头等大事和一号民生工程。
在精准扶贫过程中,海南总结出许多宝贵经验:“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相结合,在物质帮扶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将扶贫与扶志、扶智、扶技相结合。为更精准施策、更精准扶贫、更精准脱贫,海南创新推进“互联网+消费扶贫”行动,搭建“互联网+消费扶贫”平台,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为全省贫困群众架设起消费扶贫供需对接的桥梁,帮助全省广大贫困群众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互联网+消费扶贫”以互联网思维和信息化手段,激活了以扶贫助困为理念的消费市场,也以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悄然孵化着贫困群众的商品意识、包装意识和品牌意识,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使贫穷落后的山区农村与现代化的互联网科技及互联网营销理念实现了对接,彰显了扶志、扶智和扶技的显著成效。小小二维码、小小包装箱、小小手机屏,成为了这篇以互联网思维书写的扶贫大文章的生动注脚。
小小二维码 扫出扶贫大文章
“扫一下我的二维码,就能支付。”在今年11月中旬举行的定安县“互联网+爱心消费扶贫”农副产品展销会上,贫困群众带来自家产的瓜果蔬菜、禽畜肉蛋,现场销售。与以往相比,这次的扶贫集市有些不同。展销会上,大家胸前都挂着醒目的二维码牌子,一边热情推销产品,一边举着二维码,争先恐后地让顾客扫。
二维码牌子,几厘米见方,背后是贫困群众一张张自信的笑脸。透过这些笑脸,可以看到互联网科技给贫困群众带来的巨大变化。自今年10月海南创新推进“互联网+消费扶贫”后,一枚小小的二维码,扫出了扶贫大文章。“互联网+消费扶贫”不仅给贫困群众带来了直接的收入,也在改变着贫困群众的思想观念,使最贫穷落后的山区农村与现代化的互联网科技及互联网营销理念实现了对接。
海口市秀英区永兴镇雷虎村委会贫困村民吴坤深。南海网记者任桐 摄
扫码扫出年收入“半壁江山”
在定安县“互联网+爱心消费扶贫”农副产品展销会上,定安县龙湖镇安仁村委会高钗村的贫困村民郑金福利用二维码收入了1万元,这相当于他原来年收入的一半。
郑金福一家四口,妻子患病无法劳动,两个孩子都在上学,他靠种槟榔和饲养定安黑猪,一年收入约2万元。那天的展销会上,郑金福挂着“二维码”胸牌想碰碰运气,没想到自家的黑猪还挺有市场。定安一家房地产公司主动与他接洽。“对方问我按每斤9.5元出售黑猪是否可行,我一琢磨,平时市场不景气时,每斤黑猪最低还卖过不到7元,9.5元这个价格挺合适,一头猪就能赚几百元。”郑金福与对方当场签订了合同,买方支付了1万元预付款。
“其实我们最大的困难就是会种不会销,种出来的东西如果卖不出去,就损失大了。”郑金福说,没想到扶贫大集这个平台让他长了见识,也让他发现了产品销售的新渠道。
郑金福一边说一边迫不及待拿出了当天签订的买卖合同给记者看,“如果我家的黑猪供应量不足,我就去找别人家的黑猪,得按合同办事。”郑金福打算明年扩建猪栏,再多养20头猪。
扫码扫来为女儿治病的希望
同样通过爱心扶贫展销会获得不错收入的,还有五指山市畅好乡番贺村委会的贫困村民朱兰燕。
11月30日,五指山市“互联网+爱心消费扶贫”农副产品展销会举办。那天一大早,朱兰燕和丈夫黄海宁就忙活开了。她打算利用当天的展销会,多卖几头刚养大的五脚猪。夫妻俩一口气宰杀了7头猪,都带到了展销会。
“那天的展销会很热闹,我们带去的猪肉都卖光了。”朱兰燕告诉记者,平时自家销售五脚猪,一天最多也就能卖一头,在展销会上,通过手机二维码收入6000多元,净赚约3000元。
不过,朱兰燕夫妻俩通过二维码收来的款项,有着令人感觉心酸的用途——给女儿输血治病。原来,朱兰燕一家之所以成为贫困群众,主要原因是她的大女儿患有地中海贫血病,每月的输血费用就得1000多元。“卖猪肉得来的这笔钱,可以带大女儿去输好几次血了。”朱兰燕微笑着说这句话时,眼角却有了点点泪光。
五指山市畅好乡番贺村委会贫困村民朱兰燕。南海网记者任桐 摄
扫码扫掉贫困群众旧有观念
“永兴镇几乎家家种黄皮。”吴坤深告诉记者,每年七、八月间,挑着一担子黄皮青果去镇上赶集卖,是十里八乡村民的惯例。
吴坤深是海口市秀英区永兴镇雷虎村委会的贫困村民,依靠种植荔枝、黄皮,养家禽为生。一直按着惯例讨生活的他,今年有了不小的变化。村里人都知道,今年吴坤深没有再挑担赶集,而是把黄皮青果进行加工,制成黄皮干果,每180克装成一瓶,起名“岩味蜂蜜黄皮干”。
吴坤深将黄皮青果加工制成黄皮干果,起名“岩味蜂蜜黄皮干”。南海网记者任桐 摄
11月17日,吴坤深把他的“岩味蜂蜜黄皮干”带到了海口爱心扶贫集市,颇受好评。当天,通过消费者扫二维码,吴坤深销售“岩味蜂蜜黄皮干”收入2000多元。
目前,吴坤深的“岩味蜂蜜黄皮干”主要放到海南爱心扶贫网和永兴镇电商扶贫中心的电商平台上销售。“卖了多少?”面对记者的好奇,吴坤深手机打开海南爱心扶贫网的销售页面,指着上面的数字告诉记者:“831件,每件两罐,也就是说卖了1662罐啦!”
记者为吴坤深算了笔账,仅海南爱心扶贫网销售平台就为他带来了4万多元收入,而此前靠挑担售卖黄皮青果,一年下来不过收入一两万元。
吴坤深查看黄皮果树的长势。南海网记者任桐 摄
吴坤深会经常翻看电商销售平台上客户的评价,“就得多看看大家的评价,听听意见,不然产品怎么能越做越好呢?”为了让黄皮干的口感更好,吴坤深不断提升制作工艺,如今电商平台上在售的黄皮干已是他经过三次改良的版本了。
吴坤深创新的脚步并未停止。下一步,他计划做些市场调查,认真考察同类产品的味道和包装,以便触类旁通,多受些启发。“大家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多,我后面要多跑市场,完善包装,还想增加礼盒装。”面对以后的发展,吴坤深信心满满。
后记:
在海南,像这样通过二维码扫出扶贫大文章的故事还有很多:贴在定安县里变村贫困村民莫日召鸡场大门上的二维码,不仅为他带来了收入,还让他鼓起扩大鸡场规模的信心;屯昌县西山镇更丰村委会朱芳园村贫困村民王世驹,每个月赶集都用二维码收款,一次赶集就能收入几千元,他还打算学习电脑知识,把蜂蜜也放到网上销售……
定安县里变村贫困村民莫日召鸡场大门上贴着二维码。南海网记者任桐 摄
二维码在为贫困村民带来收入的同时,也在他们的心中播下了希望的种子。从产品到商品,从商品到网货,二维码所代表的电子商务正改变着贫困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激发他们自主创业的内生动力,也为脱贫攻坚工作注入了新动能,开辟了新路径。
定安县里变村贫困村民莫日召的鸡场目前养殖了2000多只鸡。南海网记者任桐 摄
(南海网、南海网客户端海口12月27日消息 记者任桐)
相关文章>>
责任编辑:肖秀燕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南海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