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网特别策划 | 小小手机屏 打开帮扶大天地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编者按:

  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精准脱贫是全省头等大事和一号民生工程。

  在精准扶贫过程中,海南总结出许多宝贵经验:“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相结合,在物质帮扶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将扶贫与扶志、扶智、扶技相结合。为更精准施策、更精准扶贫、更精准脱贫,海南创新推进“互联网+消费扶贫”行动,搭建“互联网+消费扶贫”平台,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为全省贫困群众架设起消费扶贫供需对接的桥梁,帮助全省广大贫困群众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互联网+消费扶贫”以互联网思维和信息化手段,激活了以扶贫助困为理念的消费市场,也以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悄然孵化着贫困群众的商品意识、包装意识和品牌意识,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使贫穷落后的山区农村与现代化的互联网科技及互联网营销理念实现了对接,彰显了扶志、扶智和扶技的显著成效。小小二维码、小小包装箱、小小手机屏,成为了这篇以互联网思维书写的扶贫大文章的生动注脚。

点击查看更多视频

  小小手机屏 打开帮扶大天地

  两个多月前,海南省定安县岭口镇鲁古井村的贫困群众莫启清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家种的花生会这么抢手。300多斤花生,6斤一袋,分成60多袋,在海南爱心扶贫网上线没几天便告售罄。看着自己银行账户余额一下子多出3000多元,莫启清连忙把家里的田地重新平整了下,盘算着明年再种点啥。

  这一切,让驻村第一书记吴德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困扰他许久的扶贫难题终于迎刃而解了。

  莫启清早早就已经把土地给平整好了,等着来年开春种下第一茬花生。南海网记者李昊 摄

  今年10月,海南掀起消费扶贫热潮,创新打造海南爱心扶贫网这一“互联网+消费扶贫”平台,并充分发挥平台的聚集效应,以信息化的手段,激活了以扶贫助困为理念的消费市场,用一方小小的手机屏,把来自社会各界的爱心聚沙成塔,不仅让全省各地贫困群众的产品畅销岛内外,也打开了一线扶贫干部帮扶的大天地。

  变身推销员,扶贫干部“跑断腿”

  吴德金还记得,以前鲁古井村贫困群众的产品是怎么卖出去的——要么肩挑手提,要么靠摩托车、三轮车,把自家种养的农副产品带到周边的市集上卖,销量少、价格低,还很累,一顿折腾,也赚不了几个钱。产品卖不动,贫困群众就有些懈怠。

  为了帮贫困群众多卖货,吴德金和村干部们在日常工作之余,还得隔三岔五跑到镇上、县里,甚至省城海口,和形形色色的批发商、企业老板“谈生意”,销量、销路都不稳定。

  临高县新盈村委会委员陈斌曾经也和吴德金有一样的烦恼。

随着海产品在海南爱心扶贫网上热销,临高新盈村的贫困群众干活也更起劲了。南海网记者周静泊 摄

  新盈村是个渔村,村民大多是“靠海吃海”的渔民。之前,主要负责村里扶贫工作的陈斌找了些门路,让一些贫困群众跟船出海打鱼,他以稍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贫困群众打回来的渔获,再雇佣不能出海的贫困群众将渔获加工成干货后出售。海产品销路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贫困群众收入的稳定与否。

  “之前经常跑到县里或海口找收购商,有时谈成一单也卖不了多少货,收购量大的批发商又会把价格压低,往往忙忙碌碌一个月,收入却并不乐观。”陈斌说。

临高县新盈村委会委员陈斌说,海南爱心扶贫网将村里优质的海产品推广出去了。南海网记者周静泊 摄

  农产品热销,小手机连起大市场

  不是没人打过利用电商销售农产品的主意。近年来,海口、琼海、白沙等市县曾尝试打造农村电商,一些有想法的村干部和“新农人”也在淘宝、微信等平台上销售村里的农产品,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终究太过零散,难成规模,也不利于打造品牌,进行大规模推广。

  而海南爱心扶贫网的诞生,很快发挥了聚集效应,将全省的扶贫产品集中展示,解决了过去货源分散的问题,消费者只需登录一个平台,就能买到已获认证的扶贫产品。同时,海南爱心扶贫网还整合了省内现有的农村电商资源,让电商达人、爱心企业都加入帮扶大军。更重要的是,海南爱心扶贫网依托主流媒体资源,多形式、多渠道、多角度、不间断地对扶贫产品进行宣传推介,发挥媒体驱动的优势帮助扶贫产品打造品牌,增加了曝光率和知名度。

  “以前贫困群众遇到水果滞销、家人患重病等难题,就得到处找人帮忙发求助信息。但现在不用了,我确认情况后,到海南爱心扶贫网的‘请帮我’栏目里发布求助信息就行了。”吴德金说,求助信息在网络的助推下广泛传播,贫困群众可以及时获得帮助,解决了过去扶贫信息不对称、帮扶不精准、效果差等问题。

  黑豆、花生、大米、黑猪、槟榔鸡……随着鲁古井村扶贫农副产品在网上的热销,吴德金发现扶贫工作比过去好干多了。通过海南爱心扶贫网等电商扶贫平台,能实现村里的扶贫产品直接与广阔市场对接,他只需教会贫困群众如何把产品上架到网上,客户就会自动找上门来。

  “只有把产品卖出去,让贫困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收益,才能真正调动他们生产的积极性。”吴德金说,现在村里很多贫困群众都主动找他,让他帮忙把产品上架到网上。“现在,村里的海产品卖了多少,能收多少钱,我一看手机就知道,非常方便。你看,我们村的小银鱼干排在订单榜第六名,卖了4000多份呢。”陈斌拿着手机自豪地向记者展示村里扶贫产品的销售佳绩。据他透露,10月份小银鱼干一上架就成了“网红”,刚卖半个月就赚了近5万元,从那时起,村里贫困群众干活的劲头更足了。

  借助大数据,唱好乡村振兴戏

  解决找市场难题,仅是海南迈出“互联网+消费扶贫”的第一步。接下来,还将充分发挥海南爱心扶贫网等骨干互联网扶贫平台的作用,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的优势,帮助扶贫干部能方便快捷地查找、记录、确认贫困群众的收入情况,让扶贫工作更精准、更智能,将扶贫干部从繁琐的查账、记账工作中解放出来,还能依靠大数据,为村镇产业发展提供建议和决策参考。

  “我们的任务是搭好舞台,贫困群众和扶贫干部才是消费扶贫和乡村振兴的主角。”海南爱心扶贫网运营负责人梁刚说,他希望今后贫困群众和扶贫干部能充分利用海南爱心扶贫网大数据信息提供的建议意见,根据市场需求,及时推出更多受消费者青睐的扶贫农副产品,让更多城市居民买到真正的农家“土味”农副产品,让海南绿色、天然的优质农副产品卖到全国,甚至世界各地,帮助海南贫困群众尽早脱贫,助力海南乡村振兴。

  后记:

  扶贫,如何做到精准?在互联网思维已渗入各行各业的今天,扶贫既可以“触电”找市场,也可以借助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建“智囊”、锁病灶、开药方、拔穷根。

  经过两个多月的尝试,海南在“互联网+消费扶贫”上的探索初见成效。小小的手机屏,已成为贫困群众打开消费市场的钥匙,让一些贫困群众赚到了“第一桶金”,也让不少扶贫干部工作起来如虎添翼。

  海南推进“互联网+消费扶贫”不会止步于搭建一个扶贫电商平台。未来,还将充分利用大数据的优势,打造海南脱贫攻坚的“智慧大脑”,以互联网的思维和手段,更好地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南海网、南海网客户端海口12月28日讯南海网记者 周静泊)

  相关文章>>

  小小二维码 扫出扶贫大文章

  小小包装箱 折射扶智大成效

责任编辑:肖秀燕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原创报道

精彩海南 新闻早知道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