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在人心之间架个桥梁”
《西藏一年》在西方播出,定价20英镑(当时约300元人民币)书在西方出了。书云说,在澳大利亚,一位女士听完她的演讲,看了《西藏一年》后说:“我已经为‘自由西藏’组织工作6年了,原来藏族人的生活是这么回事。”
牛津的公务员、老太太简爱・默瑞斯在BBC看了《西藏一年》后,打电话找到书云,捐了10多万元手术费给片中一主人公生病的侄子欧珠,并且改了自己的遗嘱,要把一部分钱捐给这个藏族小孩做他的教育经费。“欧珠一辈子的钱都有了。现在的读书钱都是简爱出的。她说,既然他能活下来,就该好好活下去。”书云说,“简爱的电话,是我一生中接到最幸福的电话之一。”
中国青年报记者问:“国际上已经反响不错了,为什么你还希望能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书云回答:“我们很多人一直指责西方不了解西藏,歪曲西藏,而在同一个国家里,我们对西藏和藏族人又了解多少?家里夫妻吵架,说了伤心过头的话,大家把对方过去的好,把对方做对的事,都忘了。我希望大家看了片子后,自己判断片子里的西藏和你想象中的西藏,有多大差别。”
她说:“作为一个导演,我解决不了政治家该做的大问题,但是我希望在人心之间架个桥梁,让大家多些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在文化方面,泰戈尔说过,不要毫无生机的统一,而要生机勃勃的不同。如果走向现代化的路,只有一个标准,会很危险。西藏在现代化的同时,又保留了特色的传统文化,这是大家都希望看到的。”
书云简历
书云毕业于北京大学英语专业,现是生活在英国的独立制片人和作家。
1986年北大毕业后她曾经想去西藏工作,却因家里反对没有成功。
1988年,她考上了牛津大学,读国际关系专业。在牛津,她阅读了大量关于西藏的著作,并师从著名藏学家迈克・阿里斯开始学习藏语。
书云在牛津大学的硕士论文是关于1949年~1954年间英国政府对西藏政策研究。
美丽的唐麦村。书云供图
等政府批件等了8个月
1993年,书云就做过拍摄一部关于西藏的纪录片的方案。2001年,她再次来到西藏时,觉得那里在现代化的路上变化很快。“我觉得在中国其他地方30年走完的路,到了西藏被浓缩成了10年。我希望记录下正在变化的西藏给后人。”她说。
书云说:“西方对西藏有很多误解,即便西方记者去了西藏,通过他们的东西,你也看不到普通藏族人日常是怎么生活的。”
书云的丈夫是一位英国经济学家,“他懂4门语言,在印度工作过20年,做国际援助,算是博学。可是他对西藏没有什么概念,更何况上街抗议西藏问题的普通西方人呢?所以我要拍真实的西藏,让更多人知道,哇,西藏原来是这样的。”
2005年,英方制作公司七方石和书云达成共识。“七方石”的负责人彼得・一溪今年50多岁,曾经于上世纪90年代登上过珠穆朗玛峰,对西藏有浓厚兴趣。
与书云不谋而合的,还有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副总干事格勒博士。他是西藏农奴的儿子,后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位人类学博士。他说:“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藏族学者,我经常深入藏区各地进行人类学的田野考察,而且有机会经常出国,到世界各地讲学、考察。我也曾渴望通过我的论文、专著、演讲,让世人了解一个真实的西藏,一个真实的藏民族。然而我不得不承认,在西方世界,一部影片的影响远远胜过一百本书、一百次演讲。于是,我的心中也早早萌发了把我们多年来在西藏各地田野考察时的所见所闻搬上荧屏的想法。”
格勒出面到政府跑摄制的许可。在北京,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等政府批件等了8个月。“让英方公司进来拍西藏,这是个革命性的想法。”书云说,“结果表明,中央政府的领导要比一些地方官员更开明。这是政府高层对格勒博士和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的信任。”